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浅析冷战结束前后的中国睦邻外交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勉励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冷战结束前后,中国睦邻外交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本文拟从中国睦邻外交发展的战略机遇、中国睦邻外交的实践和历史作用三个部分予以初步的分析,以说明这段时期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
   建国初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与13个邻国建交并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但同时不得不面对美国构筑的新月型军事包围。20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急剧恶化,一面美国继续执行战争政策,直接侵略越南;一面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上陈兵百万;印度挑起中印边界冲突,并制造南亚的紧张局势;印尼反华排华不断升级,使两国外交关系停止。70年代后,中美关系缓和,与中国建交的邻国又增加了5个,但苏联对中国及其周边安全的威胁,到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缓和。1989年,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更为严重的挫折,中国也发生了政治风波,之后由美国发起,西方国家相继对中国采取各种形式的制裁。但在中国全面拓展睦邻外交而言,则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为难得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周边自二战后连绵的战争阴云终于消散,从而很大程度上舒缓了中国周边的安全压力,使整体地区环境相对和平安宁。美、苏在亚洲的军事对抗继续减弱,严重危害中国周边地区稳定、威胁中国安全的热点问题,或得到解决,或有所降温。1988年5月至1989年2月苏联从阿富汗陆续撤军,5月又开始从蒙古撤军,还表示将减少在中苏边境的驻军,并与中方就柬埔寨问题达成了九点一致看法。越南也于1989年1月宣布将从柬撤军。
   (二)促进发展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目标。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国家日益认识到,迷信武力并不能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对外交往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
   (三)中苏双方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改善了两国关系。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这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标志着两国间长期对立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从而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和中苏关系的解冻也推动了中国与蒙古等国关系的改善。
   (四)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周边国家纷纷调整对外关系,而发展和巩固与中国的关系,日益成为各国的共同呼声。形成这种要求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国周边地区多极化趋势发展明显。由于美苏对这一地区控制的减弱,而中、日、印及东盟的实力不断发展,开始更多地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其维护本国和本地区利益的独立作用,促成了该地区中、美、苏、日、印及东盟等各种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状况的相对均衡和稳定。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极,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根本不容忽视。第二、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与合作是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从1980年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成为增强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都日益重视中国对本国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经贸往来势必将推动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反过来只有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才会为经贸关系的展开和深入开辟更广阔的前景。第三、中国多年的外交努力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和周边国家的信任,为全方位开展睦邻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到1989年,已同137个国家建交,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参加了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中国在地区诸多问题上公正的原则立场及付出的努力对邻国发展与中国关系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五)我国同少数几个国家存在的边界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谈判并获得了积极进展。到1989年中苏副外长级边界谈判已确定了主要的划界原则,对大部分东段边界的走向取得了一致意见,并成立了西段工作小组。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在此之前,共同维护实控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并决定成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中国与不丹自1984年进行了五轮边界谈判,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也达成了协议。在南沙群岛问题上,中国在坚持主权在我的同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为维护南海地区的长期稳定与互利合作作出了贡献。
   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