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同时,与时俱进,对其作出发展和创新,使中国外交不断得到充实、调整和提高,在党的十六大上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的理论体系。
一、坚持和深化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思想
国际战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主权国家在发展对外关系中所采取的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指导。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在此意义上,一个国家的国际战略就是它的对外战略。国际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认识;二是规定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追求的战略总目标;三是依据国际战略环境,为实现国际战略总目标而制定的政策理论。邓小平提出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两大问题”的思想,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所做出的科学分析和认识,属于国际战略中最高层次的理论判断,具有统领国际战略全局的作用。它不仅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而且为我们制定新时期的中国国际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之时,正值世界形势的发展处于重要转折关头,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导致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严重失衡,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建立以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等西方国家将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重点转向我国。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正确地分析了新出现的复杂国际环境,在新形势下,坚持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思想,始终保持了对国际战略环境的清醒认识。这为我们继续贯彻执行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勾画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蓝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反映冷战后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强烈呼声,深化了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内涵
在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思想和党的十三大报告对和平与发展问题论述的基础上,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和平与发展表述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他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的表述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做出新的表述的同时,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加高涨。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冷战对峙的磨难后,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和美国准备攻打伊拉克而爆发的世界大规模反战游行以及反经济全球化运动中要求平等发展的诉求,都反映了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强烈呼声。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所谓世界主题、时代主题,既是指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两大问题”,又是指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时代发展的具体特征。江泽民同志对当代世界主要内容和时代发展具体特征的揭示,不仅深化了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内涵,也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变成了具体可操作的政策主张”汤光鸿:《试论江泽民国际战略论述的理论体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二)依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重申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判断
邓小平关于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新判断,主要是建立在对美苏争霸世界两极格局分析的基础上,也是通过对世界大势的分析得出。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后,江泽民同志依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再次做出和反复重申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判断。
1将战争与和平问题放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纵观冷战后江泽民同志有关国际形势的讲话和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六大报告,走向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两个突出特点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两大根本趋势。对这两大趋势的提出和分析,集中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认识。
早在1990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且认为中国是将来多极格局中的一极。冷战结束后,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世界开始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过渡;多极化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也表现在经济领域;当今世界的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它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遏制战争,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99年3-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武力干涉,并悍然轰炸了中国驻南使馆。一时间,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单极阻断了多极”等否认多极化的观点,很多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困惑,认为“和平与发展仅仅是我们良好的主观愿望而已”。对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6页。在和平与发展遭遇曲折的重要关头,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再次使我们保持了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清醒认识。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尽管它主要是由美国推动和主导的,客观上有利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但经济全球化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即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增大,利益的融会点增多,各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增强,这成为防止冲突、维护和平的重要保证;同时,它也促进了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此江泽民同志认为:“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总结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发展趋势同时代主题的关系,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2认为冷战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增多,并不能改变国际局势在总体上趋于缓和的发展大势。冷战结束后,许多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领土争端浮出水面,并激化;同时,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他们打着民族和宗教“复兴”的旗号走上政治舞台。南北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也给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条件,这造成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江泽民同志在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告诫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国际局势在总体上趋于缓和的发展大势。他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的认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页。
3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
4大国关系趋向缓和,对话、协调与合作增多。美国“9·11”事件后各大国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上共同利益增加,促进了相互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这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大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既合作又竞争,是当前和今后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
(三)提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邓小平认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经根除、天下太平,世界各国实现了共同繁荣,现实世界中霸权主义和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对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早在1989年10月,邓小平就告诫我们要警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抬头。总结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尽管冷战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世界力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美国利用冷战结束后对其有利的战略时机,以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以西方,实质上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其外交政策具有强烈的霸权主义色彩和扩张性。这是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表现。为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继续坚持冷战思维,扩大和强化北约和日美军事同盟,试图将其作为主导世界的工具;企图用西方的人权、民主、价值观继续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并“重塑第三世界”,利用人权问题,继续干涉他国内政,提出“新干涉主义”,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对他国进行干涉;单边主义横行,退出世界各国花费了10年之久达成的、旨在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和单方面撕毁1972年与前苏联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而这一条约自建立之后一直被认为是维护国际战略稳定和安全的基石;谋求绝对的军事优势,一意孤行地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小型的“钻地者”原子弹;提出“先发制人”的新国家安全战略,此举被国际社会批评为“新帝国主义政策”,被认为有着将“武力政策”合理化和正当化的危险。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构成国际社会深刻的矛盾,“单极”和“多极”的斗争将持续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表现得十分尖锐和激烈,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仍在发展。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519页。
2在传统的军事安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非传统安全问题有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之势。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军事大国,强化了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际利益中的职能作用。如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增加国防开支、军事战略评估和军事装备的发展,向台湾大规模出售武器等。这将加剧军备竞赛,造成紧张局势。同时,非传统安全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恐怖主义袭击、信息战、走私贩毒、环境污染转移和能源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恐怖主义已成为对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现实威胁。
3对于冷战后出现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西方一些国家借口民族、宗教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更增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往往引起所在地区的动荡,对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稳定构成威胁。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愈加突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最大限度地攫取自己的利益,“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520页。
综观当今国际形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尽管和平与发展遇到新的挑战,但“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二、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国际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