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国际战略政策理论的创新
国际战略不仅要表明对国际战略环境的分析和认识,规定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追求的战略总目标,还要紧紧围绕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战略总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国际战略的政策理论。在邓小平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摒弃冷战思维、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理论创新的国际战略政策理论。
(一)我国国际战略的根本基点: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适应新形势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和安全
中国人民十分珍惜经过长期奋战才获得的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因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都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作为我国外交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强制推行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权民主价值观,提出新干涉主义,并利用民族、宗教、民主、人权等问题不断向中国施压,面对新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出的新挑战,江泽民同志继续坚持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原则,并确定了其在我国国际战略政策理论中的根本基点的地位。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江泽民同志还在1999年3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以及在党的十六大等重要讲话中,分别阐述了有别于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适应新形势的维护国家利益、主权和安全的新安全观。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2)强调了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3)它的概念是综合安全,包括了军事、政治、经济在内的各方面安全。(4)它强调“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江泽民同志倡导的新安全观,反映了当今世界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的变化,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安全上的共同利益增多的现实,适应当今时代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强调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和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
(二)我国国际战略的基本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中国国际战略的总目标,邓小平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并认为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江泽民同志将邓小平的这些思想规定为我国国际战略政策理论的基本主张,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六大报告还对这些基本主张作了充分阐述:(1)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高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高度,认为它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提出结合走向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即“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江泽民同志紧紧抓住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指出“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当前,认识和承认多极化的趋势,推动多极化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武器。江泽民同志还紧紧抓住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进程,我们应该全面审视这一进程,并对它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3)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总结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六大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和安全方面。文化方面提出“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方面提出了新安全观。美国“9·11”事件以来,国际社会在反思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时,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十六大关于新秩序中文化问题的论述,表明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之间的差异应当成为促进交流的纽带而不应成为冲突的因素,这就需要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针对冷战后美国力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明确“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存在着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是客观现实,我们不应否认。不同的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必须彼此尊重、共同发展,世界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解决。
(三)我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全方位外交,稳定大国关系
邓小平在提出真正不结盟思想的同时,从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出发,不计较历史恩怨,以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主张中国要与各种类型国家打交道,以便争取到更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全方位外交,稳定大国关系作为我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
两极格局解体后,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大国关系成为构成世界格局的基础,大国关系稳定,世界就稳定。因此,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大国之间的关系。当今世界大国多为发达国家,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大国关系的调整和改善作为新形势下我国国际战略的一个基本布局,我国政府先后与美、俄、日、欧等大国和大国集团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不针对第三者”、求同存异、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重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使大国之间的联动制衡作用加强,有利于牵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也有利于中国运用自身的优势,在大国关系中发挥作用,获取更加主动的战略地位。
除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外,我国的全方位外交还包括:(1)“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建设。中国政府大力促进东亚区域合作,推动“10+1”、“10+3”机制取得新突破。(2)“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中国积极探索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平等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取得显著成果。(3)“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并决定与北约这一军事同盟开展安全对话。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多边主义外交有利于维护和增强我国的国际利益,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四、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