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建立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潘敬国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反对《三国条约》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
   1963年7月25日,苏联、美国和英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简称《三国条约》)。这个条约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正在研发核武器的中国、法国等国,它使中国发展核武器将面临严峻的国际压力,而美、苏等国则可以继续发展其核力量。为了扭转不利的外交形势,并为中国试验核武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决心做出反击,中国核外交战略逐渐凸现出来。
   7月31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召开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会议的声明》,声明揭露了《三国条约》的歧视性,批驳了少数国家试图垄断核武器的目的。声明提出建议:(一)全世界所有国家,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二)为逐步履行上述义务,首先采取下列措施:甲、撤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包括核基地在内;撤回在国外的一切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乙、建立包括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在内的亚洲和沿太平洋地区的无核武器区,建立中欧无核武器区,建立非洲无核武器区,建立拉丁美洲无核武器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每一个无核武器区都承担相应的义务;丙、不以任何形式输出和输入核武器和制造核武器的技术资料;丁、停止一切核试验,包括地下核试验在内。(三)召开世界所有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以及为逐步实现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而采取上述四项措施的问题。见1963年8月5日《人民日报》。这个声明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核立场,说明了中国的核战略,成为中国核外交战略中的一篇纲领性文件。为了能更广泛地宣传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周恩来又于8月2日写信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转达了中国政府的这个建议,并且表示希望这个建议能够得到各国政府的考虑和积极响应。以此为标志,周恩来为宣传中国的三点建议、反对《三国条约》开始了一场核外交攻势。
   8月10日,周恩来在与索马里总理舍马克谈话时郑重指出:我们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而三国条约使核大国享有发展核生产、增加核储存、进行地下核试验、使用核武器和找借口恢复大气层试验的一切权利。这个条约把无核国家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平等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6——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0—571页。第二天,周恩来在接见哥伦比亚议员代表团时又表示: “我们希望全部、彻底、干净、坚决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可是,核大国说一时做不到。因此,我们希望拉丁美洲和非洲先成为无核区。”他表示,如果拉美、非洲哪国政府提出这个倡议,中国政府将首先响应,并愿意承担义务。《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332页。9月5日,周恩来接见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代表团全体成员,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中国为什么反对《三国条约》”等问题。在谈话中,周恩来用事实说明《三国条约》是一个大骗局,它不是禁止核武器的第一步,而是很危险的一步。他指出: “凡是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都受条约的束缚,这就等于凡是签了字的爱好和平的国家,都没有拥有核武器的权利,但仍要遭受核讹诈和被核武器毁灭的危险。”《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339页。通过不同的外交渠道,中国表达了反对《三国条约》、反对核垄断和核威慑的立场,提出了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实现世界和平的正义要求。
   为了摆脱中国严峻的国际环境,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1963年底至次年2月周恩来出访了亚非欧十四国,这次大出访是周恩来核外交战略的一次极其重要和成功的实践。由于许多非洲国家不理解中国为什么反对《三国条约》,所以周恩来在访问时向这些国家领导人专门解释和宣传了中国在核试验和全面禁止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上的立场。通过真诚的交流和不断的努力,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非洲之行的首站,周恩来在开罗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即向非洲各国解释了中国的核外交战略。他指出: “部分禁止核试验这样一个条约,表示三个大国要垄断核武器,所以我们要反对”,他强调: “世界上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在政治上应该一律平等”,并表示: “对于这样一个欺骗性的条约,中国政府不能不加以揭穿,这是我们对人类命运所负的神圣责任。”《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83页。其后,在接受当时还没与中国建交的突尼斯的热情邀请到达突尼斯进行访问的当天晚上,面对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在国宴上表示不同意中国反对《三国条约》的态度,周恩来以求同存异的精神作了解释,尽管布尔吉巴对周恩来的回答还持不同意见,但周恩来的真诚态度使布尔吉巴非常满意。第二天中突两国就宣布建交。在加纳,周恩来在同恩克鲁玛总统的会谈中表示: “我们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支持建立非洲无核区。恩克鲁玛听了以后说:我的立场和中国一样,你的意见完全正确,你了解我,我了解你。在埃塞俄比亚,周恩来在与海尔·塞拉西一世的谈话中坦率地表示,三国《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既是欺骗世界,又是反对中国的。见1964年2月2日《人民日报》。 在同索马里总理舍马克举行会谈时,周恩来提出两点意见:第一,有核武器的大国要给予保证,不承担义务就没有用处;第二,要建立非洲无核武器区,一定要撤除外国军事基地,因为有基地仍可储存武器。《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18页。在出访的过程中,中国在与阿尔巴尼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的联合公报中双方都明确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支持建立非洲无核武器区的建议。由于中国在核武器等敏感问题上表现出十分真诚、坦荡的态度,也由于在这些问题上周恩来作了大量细致、耐心的解释,中国在非洲赢得了尊重和理解,交下了朋友。到60年代末,有20多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继同中国建交,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建交高潮。与此同时,由于在核武器等问题上“中法之间有共同点”,两国也打破了中西方关系上的坚冰,在1964年初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了给中国正在加紧进行的核试验准备工作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了揭露美、苏等国妄图通过《三国条约》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以继续其垄断核武器的真实目的,中国在没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率先开展了核外交。通过宣传中国的核立场、揭露美苏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中国获得了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并突破了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冰点”。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的运筹与实践功不可没。
   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