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障核武、兼顾常规(1961年—1976年)
自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核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不仅在国家安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国家的政治、外交、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百年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要想不受欺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这一点,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看得非常清楚。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听取科学家李四光、钱三强等人的汇报之后表示,对核工业:“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这此会议标志看中国核事业的起步。195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58年2月改称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核工业的开发。
研制核武器是一项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除了要依靠国内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外,争取苏联的帮助在初期阶段也是极其重要的。1957年9月,中国派出了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此事同苏方洽谈。10月15日,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苏方承诺为中国提供制造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并派出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前往中国,同我国自己的专家并肩协作。1958年春天建成的我国第一座反应堆和加速器标志着研制核武器的起步阶段进展顺利。这年的下半年,一批与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的工厂在内蒙古、甘肃等西北地区陆续开工,到59年核工业建设进入了高潮。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段的前后,中苏两党在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正如后来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空话。但不幸的是这种党内的争吵不仅没有争出任何积极的结果,反而裂痕日见扩大,最后发展到严重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上。1960年7底到9月初,苏联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而从事核工业的专家实际上早在7月初就撤走了。这给中国的原子能工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不完整的资料、技术存疑、图纸差错、半截子工程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犹如给正在急行的中国核工业来了一个急刹车。这时期,由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中国正在经历困难时期。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力争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二机部根据中央精神进行了重新规划,提出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备的目标。《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经过不懈的努力,攻克了许多道难关后,在1963年11月20日,取得了缩小比例的聚合爆轰实验成功,这个成功证明了我国自己设计的原子弹在理论数据上正确性。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这是一个大突破,但还必须把实验装置武器化,仅仅过了7个月,中国就把原子航弹造了出来,并取得实验成功,核弹头与地对地导弹的结合飞行实验也在1966年10月取得成功。也就是说中国的核武器已经达到实战水平。
中国的氢弹研制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它是在原子弹尚未取得突破的时候就开始了预研,1960年底,核武器研究所在忙于原子弹的攻关时,又抽出一批研究人员中的精英在钱三强的带领下开始了氢弹的理论基础研究。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武器研究所立即把三分之一的理论研究人员调去搞氢弹研究。1965年8月二机部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突破氢弹技术的工作安排》《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提出一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另一方面要进行若干次核实验,以检验理论数据的正确性。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个安排。1966年5月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取得成功。同年12月底,按新的理论方案设计的氢弹原理实验又取得了成功,氢弹在理论上被中国的科学家突破了。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并且还抢在了法国的前面爆炸成功。
不仅如此,由于前几年美国利用捏造的李文和事件,无端攻击中国刺探美国核机密。中国不得不予以反击,公布了我国早在1969年就已经掌握了中子弹的秘密。这一揭密使世人了解到中国在对中子弹的研究上跑到了同美国、苏联差不多的等高线上。它有力地证明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