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军备的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叶晖南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核潜艇因为其隐蔽性和机动性好,航速高,续航能力强,特别是水下潜航时间长,作战威力大而成为现代强大海军装备体制的核心和标志。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这年海军和二机部分别成立了专门机构,在一无技术资料,二无实验设备的情况下艰苦创业,摸索前进,到1960年6月完成了方案设计的第一稿。这是正赶上国家的困难时期,为缩短基建战线,核潜艇项目在1963年被迫下马,只保留一些研究工作继续进行。6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形势好转,1965年中央专委批准了有关专家的建议,核潜艇项目重新获得国家立项,1970年下半年核潜艇的心脏设备核动力开始陆上实验,1971年9月第一艘鱼雷核潜艇下水。《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第66页。
   这一时期在核武器的运载技术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5年中央专委下达了研制洲际导弹的任务。1967年成功发射了中程地对地导弹,1971年9月由液体推进的洲际导弹科研性飞行试验,基本取得成功。
   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核军备研制生产是极其艰苦卓绝的一项伟大事业,在党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参加该事业的部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突破了一道道难关,把中国的核武器成功地搞了出来,不仅极大地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而且在全世界树立起大国的形象。其伟大意义正如邓小平后来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60年代和70年代又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中苏交恶、困难时期、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直至给党和国家造成大破坏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些因素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羁绊。虽然在“准备打仗”的指导思想下,国家对国防建设没有松懈过一刻,但政治运动对科研的干扰是巨大的,而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又迫使国防建设有所侧重,在核军备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常规武器发展相对开始滞后。
   在20多年的时间内,陆军的主要装备没有大的变化,基本停留在56式上。陆军的主战坦克,从59式到69式,整整10年才研制了一代,又过去10年,研制出79式。这样的发展速度显然是跟不是上世界潮流的。空军歼击机的发展也具有典型性,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苏联的米格-17歼击机,命名为歼-5。1959年仿制成功苏联米格-19II,1963年仿制成功米格-19C,命名为歼-6,成为空军很长时期的主要作战飞机,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停止生产。1962年又开始仿制米格-21,虽然66年仿制已经成功,但其改进后,到1972年才交付部队使用,耗时1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歼-8型飞机,从1965年5月罗瑞卿总长批准其研制方案到1980年底装备部队,过去了15年的光阴。 参见《当代中国空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歼-8飞机基本属于第二代战机,而这个时候,发达国家的第三代战机已经出现在空中快十年了,世界局部战争证明,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机落后一代等于没有。例如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出动F-15、F-16等第三代战机同叙利亚的第二代战机米格-21、米格-23在贝卡谷地上空激战,结果以色列取得97:0的战绩。
   这20年我国的常规武器研制也并非一无是处,科技人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主要是政治环境的恶劣),依然有所作为。如一批反坦克武器的研制,自行设计制造的强-5型强击机列装,海军水面和水下舰艇,包括较为先进的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的下水等。但就总体而言,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逐渐拉开了距离。
   三、全面发展、重点突出(1977年-现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