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毛泽东“全民皆兵”思想在国防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徐平 陈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全民皆兵”思想的理论内涵
   “全民皆兵”实际上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代名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皆兵”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它绝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基本内容是: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双方的较量不但是军事和经济力量的较量,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较量。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而不是反动派。革命战争是群众的事业,动员了广大军民,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装备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2)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战争中要兼顾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重视发展生产,尽可能地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尽力改善群众生活,以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3)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削弱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向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使革命战争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主力兵团可以随时执行超越地方的作战任务,地方兵团执行保卫地方和进攻当地敌人的任务;游击队和民兵则是正规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执行在固定地区内直接配合正规军作战和保卫地方的任务。三种武装力量分工不同,紧密配合作战,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正确组织形式。
   (6)对付外敌入侵,仍要坚持人民战争的路线,坚持立足现有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优良传统。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典范。它贯穿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最易于为广大兵民所掌握、所运用。它坚持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相统一,强调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具有很强的民族气派,是革命人民及其军队以弱小力量战胜强大敌人的制胜科学。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同时充满了创新精神。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在正义战争中以弱胜强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为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在争取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实现以小敌大、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和理论武器;特别是今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进行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全民皆兵”思想对国防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