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姚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二,基督教的联合(1957—1966)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基督教深受“左”的思想影响。1957年,与全国反右派斗争运动相配合,基督教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导致这一运动走向了揭发、批判教内右派分子的错误道路,使一批爱国基督教人士被错划为右派,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打击。从1963年到1964年底,基督教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把“揭开宗教掩盖下的阶级斗争盖子”作为运动的指导方针,夸大了教内的阶级斗争情况,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再一次伤害了基督教人士的感情,正常的宗教活动也因此受到了干扰和破坏。
   但是,在此期间,党也不断努力纠正“左”的错误,使基督教在曲折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中国建立前,我国有中华信义会、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及内地会等基督教大小教派几十个,形成了教派林立、各自为政、相互排挤的局面。“三自”爱国运动后,在“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教派之间的关系逐步好转。新社会平等友爱、坦诚融洽的人际关系,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的教育和引导,使基督教人士的思想觉悟有了极大提高,最终打破了教派间的隔阂,实现了教会合一。1958年,在“大跃进”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推动下,在基督教徒中提出了如何节约人力物力,加强教派间的合作,共同投入到生产建设的洪流中去的问题。联合办教成了适应形势,人心所归的潮流。浙江省宁波、温州、杭州等地首先试行各教会联合办公,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生产。之后,全国各地的基督教会纷纷走上了联合礼拜的道路。各教派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团结,密切协作,博得了教内外人士的好评。从此,中国基督教进入了西方基督教努力多年但尚未实现的“后宗派”时代,为国际基督教开创了好的先例。
   第三,基督教的沉寂(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使原本已经“左”倾的路线走向了极端,基督教被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作为破“四旧”运动的对象,在“文革”一开始基督教就受到了冲击。教堂及其它活动场所被拆毁、抢占,经籍被烧毁,塑像被砸烂,大部分教牧人员被强行遣散转业,宗教活动几乎全部停止,只保留了北京米市大街基督堂,供在华外国信徒使用。党的宗教政策和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了无情践踏。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三自”爱国运动使基督教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束缚,洗刷了“洋教”的恶名。基督教的中国化,使基督教文化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我国宗教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它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大信徒努力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很多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正是建国初期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和贯彻,加上基督教自身的革新和自立,使它走上了联合办教,各派团结一家的道路,从而壮大了基督教的整体力量和对外吸引力,为它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革”期间,极“左”势力想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消灭基督教,违背了宗教发展的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尽管基督徒不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但宗教情结久抑于心,如同火山爆发前的积聚。历经十年浩劫后,基督教人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激动的心情焕发了对宗教的极大热情。他们积极致力于办教、传教事业,各种宗教活动迅速展开,基督教发展出现了巨大反弹。

   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