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是气象事业的立足点和归缩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陈少峰 张海东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的成立,给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国不久,1949年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宣告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诞生。
   1950年到1956年,是气象事业的创建阶段。军委气象局迅速着手在全国建立各级气象机构,统一技术规章,建设气象仪器制造厂,培养气象专业人才,加快建设气象台站网。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气象工作主要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一面大力建设气象台站网、为空军提供气象保障系统,一面加强天气预报、警报和气象资料的服务。各级气象管理机构建立后,立即着手培训技术人员,积极进行气象台站网的建设,统一业务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仪器装备,建立起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按照“建设、统一、服务”的方针,各级气象部门在大力进行气象台站网的建设、统一业务规章的同时,还迅速开展了气象服务,配合空军、海军和其他特殊兵种的建设,为解放西南边疆、沿海岛屿,特别是为抗美援朝战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气象服务。到1952年全国已有气象台站317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倍多。
   1953年8月1日,为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联合发布命令,决定将军委气象局改名为中央气象局,从军队建制转为地方建制。1954年6月,中央气象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确定了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气象工作的方针。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防工作的指示》,气象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同年,气象部门确定了“要为国防现代化、国家工业化、交通运输业及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等服务,防止或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资财的损失,积极支援国家各种建设”的五年气象工作总方针。1956年6月1日,遵照毛泽东主席“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的指示,气象部门开始在报纸和电台上发布天气预报。
   这个时期,我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有新发展,除继续建立为天气预报所需的天气观测站外,同时开始建立气候站,积累气候资料。并加速省一级气象台和重点工矿城市、港口气象台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危险天气通报网和广播航空天气电报,保证了军航、民航的飞行和机场设备的安全。为适应渔业、盐业、工业、内河航运、牧业生产等对气象服务的需要,建立了相应的一批气象台和气候站。还开展了为国家和重点工程设计所需的气象资料和天气预报服务。到1956年,全国已达99个气象台,1278个气象(气候)站。
   1957年起,气象部门进入了大力建设和调整巩固时期。提出了“依靠全党全民办气象,提高服务的质量,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组织全国气象服务网”的方针。同时根据中央关于体制下放的精神,决定全国气象工作管理体制下放,省(市、区)以下气象部门归当地政府领导,中央气象局与各级气象部门为业务技术指导关系。按照“专专有台,县县有站,社社有哨,队队有组”的服务网建设原则组建了气象服务网。仅1958年,气象台站就增建了1108个。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和调整,到1962年,台站总数为2361个,是建国之时的23倍多。
   同年4月,在北京召开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表彰了建国以来常年在艰苦地区坚持工作和业务服务质量高的先进典型。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会议代表,邓子恢副总理到会致辞,使广大气象工作者深受鼓舞。通过这次会议,总结了经验,肯定了成绩,明确了方向,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
   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气象部门进一步重视为农业服务。1958年2月,国务院批准中央气象局《1958年全国气象工作提要》,指出:“今后气象工作的建设重点应放在农业气象方面。”为了支援农业抗旱,1958年中央气象局发出了《关于开展人工控制局部天气试验研究工作的指示》。此后全国先后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过人工降雨、人工防雹等试验作业。在此期间,气象部门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以生产服务为纲,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气象工作方针,广大气象人员进一步树立了服务思想,广泛开展了县气象站补充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进行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研究的探索,进一步打开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气象服务,坚持以农业服务为重点。提到气象为农业服务,这里面还闪烁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呢。在1964年2月6日下午,竺可桢应毛泽东的邀请,来到了中南海。毛泽东说:“你的那篇《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我看过了”,“我想,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管地不管天。你的论文倒是管天的”。又说:“我看农业八字宪法可以加上光和气两个字”。竺可桢回到家里,找出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及《物候学》两部书,写了一封工整的信,送给了毛泽东同志。此事《人民日报》曾专门作过报道,一时间在气象部门传为美谈。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气象部门按行政区划建成了气象台站网,加强了对气象人员的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教育,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为农业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了台站网建设,使专区、县的两级领导在指导生产和组织防灾方面有了“气象参谋”,可以随时咨询。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经过县气象站补充订正后,预报准确率一般都有所提高,并能较好地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同时,解决了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象台预报难以适应各地气候、生产等不同需要的问题;克服了由于我国通信条件比较落后,气象台预报很难迅速及时地分发到专区、县,特别是广大农村等困难。气象服务深入生产第一线,起到了宣传、教育农民重视利用气象科学指导生产,趋利避害发展生产的作用。气象工作在广大农村、牧区扎下了根,深受各地党政领导、生产部门和广大群众的重视和欢迎。广大气象人员在开展气象服务中也进一步树立了生产观点、群众观点、服务观点。在三年困难时期,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也没中断。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是,只强调了为农业服务,削弱了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又常常忽视了应用气候、气象资料和气象情报等方面的服务,为农业服务也只注意为粮食生产服务,忽视了因地制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