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及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高峻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淮河下游的治理
   淮河下游的治理,重点是开挖苏北灌溉总渠。
   淮河原由江苏涟水云梯关入海,自黄河夺淮,被迫改道入江。1855年黄河北归后,遗留下一条长170多公里的废黄河。由于淮河尾闾不畅,导致多灾。故自清末起多有恢复入海水道之议。方式不外两种:一是疏浚故道,一是另辟新道。然故道由于自宋迄清700余年淤塞,已高出两岸地面6米~8米,且多系流沙,疏浚不仅费功且难持久。新道水势较顺,然需占农田及新修建筑物。建国以前,由于土地多为地主豪绅所有,新道之议阻隔难行。故国民党统治时期江苏省政府在1934~1936年主办的导淮入海工程,仍是疏浚故道。设计河底宽162米,实际完成35米。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这在宽达4公里~5公里的故道来说,无异挑了一条小沟。加之坡系流沙,风雨冲徙,不久即废。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地归人民所有,才有了选择和开辟最合理入海水道的条件。
   根据1950年10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下游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同时巩固运河堤防,以策安全。洪泽湖仍作为中下游调节水量之用”的精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页。 治淮初期,淮河下游就积极准备开辟入海水道,以保下游防洪安全。但由于1951年4月底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完成的《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中采用了1931年和1950年洪水作为淮河干流治理的设计洪水,防洪标准偏低,否定了下游入海水道的开辟,而改为开挖洪泽湖至黄海的苏北灌溉总渠。规划总渠结合灌溉能排泄洪泽湖洪水700立方米/秒。这项规划在1951年7月26日水利部召开的第二次治淮会议上得到确定。
   苏北灌溉总渠位于废黄河之南,射阳河之北。可不打乱原有水系,上起洪泽湖的高良涧闸经江苏淮安、阜宁、滨海等县由扁担港入海,全长168公里,底宽60米~80米,工程采取两岸筑堤,漫滩行洪。平时可从洪泽湖引水500立方米/秒,灌溉农田300万亩。汛期则可分泄700立方米/秒洪水入海。土方工程于1951年11月2日全面开工,分冬春两期进行,动员盐城、南通、扬州等地区民工119万人次,于1952年5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6322万立方米 《江苏水利大事记(1949-1985),江苏省水利史志编纂办公室1988年编印,第24页。 ,并修建了高良涧、运东和六垛南北闸等节制闸以及涵洞等工程。总渠建成后,因断面冲深能泄洪800立方米/秒。同期还在总渠北另建排水渠133公里,遂成为三堤两河。整个工程完成后,对排洪、排涝、灌溉、航运、发电确起了很大作用。如1954年7月淮河发生大洪水,总渠分泄为803立方米/秒。当然,从整个规划来说,苏北灌溉总渠究竟代替不了入海水道,其设计流量是偏小的。淮河未开辟入海水道,使淮河下游治理走了弯路。虽然1954年大洪水后,在1956年5月制定的《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中,重新确定了开辟入海水道工程,但未付诸实施。
   淮河下游的治理工程还有:1950年冬到1951年春,进行了里运河和中运河的复堤工程,并培修了洪泽湖大堤;对入江水道高邮毛塘港进行切滩;对淮阴以下的废黄河进行疏浚。《江苏水利大事记(1949-1985)》,江苏省水利史志编纂办公室1988年编印,第18页。 1952年10月,开工修建洪泽湖拦洪蓄水控制工程三河闸,于1953年7月竣工。三河闸在洪泽湖最高水位1532米时可下泄流量8000立方米/秒,以控制淮河入江水道流量,保证运河堤防安全。《江苏水利大事记(1949-1985)》,江苏省水利史志编纂办公室1988年编印,第31页、37页。 1954年冬至1955年春,进行了1954年汛后恢复工程,包括洪泽湖大堤加固、三河复堤、运河堤恢复等工程。
   四、治理淮河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