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吴超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
   (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
   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
   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特别是1988年实施财政的“包干”体制后,地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更加迅猛扩张。针对需求总量膨胀——财政赤字——货币超经济发行——物价上涨之间的恶性循环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从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措施。通过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于1991年回复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路径。
   (3)1993—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
   1992年,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周期的启动,到1993年上半年,持续高涨的投资发展热情和宽松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全面释放,致使中国经济再度过热起来。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由于经济增长持续升温,特别是刚起步还不规范的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投资收益率过高,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处于高度扩张的状态,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与此同时,大量出现的银行违章拆借,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的集资热,严重地冲击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整个金融形势陷入了混乱局面。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国际收支出现恶化趋势。由于巨大的国内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压迫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的超常增长,使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全面释放出来。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2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反通货紧缩+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所特有的需求不足开始出现,宏观经济非均衡的情势日益突出:(1)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上95%以上的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中国第一次告别短缺而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2)物价持续低走,通货膨胀逐渐转变为通货紧缩,自1997年8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首次进入负增长时期之后,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相继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开始出现负增长态势;(3)自1997年以来,城镇公开失业人数日趋增加,与此同时,作为体制转轨时期特殊失业现象的职工下岗问题也在不断扩大;(4)亚洲金融危机减缓了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从而减缓了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并促使外资投入大幅度减少。
   鉴于通货紧缩、内需不足及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无望的情势,1997年下半年,决策层明确地把扩大内需作为主要任务,货币政策被首选为对付通货紧缩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货币政策工具悉数用出,且这次采用的是更为典型的市场经济意义上调控方式,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尚不完备进而使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因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1998年以后,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转变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更多地是协调配合。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