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国际局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率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决策。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不仅始终是我国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所借鉴,对于促进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认真深入学习并领会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正确贯彻我国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防御“左”的错误思想的侵袭。
一、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来源与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已经成为互相依存和联系的一个整体。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于世界市场的依赖性增强了,经济生活在各方面正逐步国际化。因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分工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因此,各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或加快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越是开放,越是善于利用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就越是发展得快。中国周边的国家正是在这种潮流中发展起来了。
中国历史上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其间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致使旧中国长期以来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束了旧中国受歧视、遭掠夺的不平等对外经济贸易历史。由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不能不受到国际环境及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所实行的对外开放,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封锁和孤立政策的背景下,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的开放。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开放的对象是某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开放的重点是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建设项目和技术项目。总的说,对外开放的水平体现为较低层次。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面对苏联东欧的大门被迫关闭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内“左”的思想开始发展起来,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再加上10年“文革”中“四人帮”的破坏,拉大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能成功地得以实施,导致了50年代初期开放得很不够的大门又重新关闭,把自己同世界重新隔绝开来,错过了国际上利用外资的大好时机。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在20世纪6、7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大转移,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四小龙”崛起,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陆丧失了一次良机。总体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一直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因此,外贸活动在国民经济中长期没有起到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对外贸易处于一种低水平运行的状况。总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自豪,一度把利用外资视为禁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被打开,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流通理论,散见于其著作中的有关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性质等论述,成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国际投资理论的最宝贵的财富和基本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现成、系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但是他为创建国际投资理论的科学大厦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革命导师列宁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因此,能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帝国主义本质,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成为系统理论。列宁晚年还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东道国如何利用外资进行了科学论述,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列宁利用外资的思想体现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许多政策和具体形式之中,如:租让企业、合营企业、接受外国贷款、引进技术和设备以及聘请外国专家等。但斯大林由于种种原因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际奉行了“两个平行体系”的做法,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以苏联为中心的垂直分工模式,摒弃了对外开放。他的继任者仍然坚持他的这一模式,过早地过渡到所谓“共产主义经济”,而未能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工业成果,是葬送列宁创建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因之一。实践列宁利用外资理论的伟大重任,历史地落在了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肩上。
社会主义中国产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经济非常落后。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经济落后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引进外资发展战后中国经济的思想,1944年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福尔曼时说:“我们欢迎外国人及外国资本来中国做这些事。中国是落后的国家,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外国的投资。”黎青平:《毛泽东邓小平与对外开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这一条款把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56年,毛泽东正式发表《论十大关系》,第十大关系为“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把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列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之一。他提出要批判地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同时也指出,对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由于当时国际环境和历史原因,引进外资也主要是面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极“左”思潮的存在,利用外资几乎停止了。总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的利用外资思想有局限性,在实践中没能很好贯彻和实施。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实事求是,善于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来制定正确的改革路线、方针与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77年重新恢复工作后,就一直思考着如何利用外资加快中国发展的问题。1978年10月,他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谈话中,首先提到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了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然而,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利用外资,人们一直心有余悸,思想不解放,迈不开步子。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思想。邓小平的利用外资思想,主要是在1979年以后到1992年南方讲话这段时期内提出的。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是邓小平、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投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基本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