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推进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方法和措施,揭示了农村成功的基本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在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农村改革的各项措施出台后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农业的“第一个飞跃”——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以来中国农村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了农民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农村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从根本上重塑了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结构,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释放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引导下,农业生产连续数年高速度增长,到80年代中期基本上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以粮食为例,改革开放前,1975—1978年平均粮食总产为289亿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1979—1983年平均粮食总产为344亿吨,1984—1989年平均粮食总产为397亿吨,1990—1996年平均粮食总产为433亿吨。1997—2000年平均粮食总产为49亿吨以上。从1975年到2000年的26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呈现出阶段性稳步发展的特点。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同时,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畜产品、水果等农产品产量也从1978年的2167万吨、5218万吨、2382吨、466万吨、856万吨和657万吨,分别增加到1998年的450万吨、2313万吨、9790万吨、3906万吨、45982万吨和54529万吨以上数字参见1999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分别增加了108倍、343倍、311倍、738倍、437倍和730倍,满足和基本上满足了中国人民由温饱型生活向小康型生活迈进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不仅如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和农村的范畴,它为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确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为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超前突破和示范的作用,对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始料未及的促进作用,堪称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对此,邓小平高度评价农村改革的成就,指出:“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39页。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内容的“第一个飞跃”已经实现,并为实现“第一个飞跃”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我们还必须看到,邓小平所讲的第二个飞跃虽然是在第一个飞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绝不是简单地恢复过去已经废除的公有制形式。
不可否认,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全面小康问题,至今仍然是中国领导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中所面临的最为棘手、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只要始终坚持从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认真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思想及其“两个飞跃”战略构想所指出的方向,继续拓宽视野,大胆改革创新,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快、更有效地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全面小康问题就一定会得到圆满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