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江苏昆山市成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贾轸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县域推进的探索
   昆山之路的实践经验是丰富的、生动的,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总结、解读。然而笔者认为,这些经验集中到一点,或者说它的主题、核心是昆山人民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昆山发展开放型经济,富民强市实践相结合,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谓昆山之路,其本质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它的意义已经突破诸如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理解,而在于给人们提供如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锐利思想武器。昆山人的成就和经验首先是他们对这条思想路线的把握,不断地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达到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拓新局面。当国家试办开发区,一个县级市根本排不上队时,他们自费办起了开发区;当人们在引进外资,强调中外合作、中方控股时,他们排除异议,在江苏办起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当人们对土地能否作为资本要素疑惑不定时,他们第一个依法批租土地,为开发区建设寻觅到宝贵的资金来源;他们第一个创办出口加工区,第一个引进外资银行(台资彰化银行),第一个创办台商医院……如此一连串的“第一”说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是昆山之路不竭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要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中实现。
   (二)抢抓机遇,发展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名言。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昆山之路的主旋律。18年来,对昆山人来说,发展有两种境遇:一是较为顺畅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比如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浦东开发开放,昆山开发区“国批升格”,等重要时刻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时的昆山人有胆有识,把握机遇,及时推出新举措,乘势而上,把机遇从可能转变为现实。另一种是国内外环境较为困难,能否始终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知难而上,同样也是对发展不动摇的考验。开发区起步初创“自掏腰包”,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近几年来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政策、区位优势逐渐弱化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面对此种境遇,昆山人不退缩,不气馁,而是采取针对性超常措施,趋利避害,在克服困难中求突破,在逆境中求发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咬定发展不放松,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三)改革开放,同奏一曲。昆山主要是靠外向开拓发展经济的,而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体制环境。近两年,昆山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国有、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4000多家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富有生气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这些本土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身分与外商在同一个市场舞台上竞争与合作。政府职能的转变,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和“亲商、富商、安商”的诚信环境,是昆山改革的最大特色,政府部门全力推行公示、承诺、督查、末位淘汰等六项制度,先后成立机关效能监督中心、外商投诉中心、经济纠纷调解中心等组织,引入比较完善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保证了对内外企业高效、优质、廉洁的服务,这也是昆山能够吸引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几千家企业投资者的“奥秘”所在。开放需要改革支持,改革为了更好的开放,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共同奏响了昆山开放型经济雄壮乐章。
   (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邓小平强调指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江泽民也指出:“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开放型经济成绩骄人,精神文明建设也硕果累累。昆山不仅100%实现九年义务制教育,而且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部乡镇被苏州市或省通过现代化教育乡镇的验收。为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先后与苏州大学等联办5所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人才战略,到2002年共引进大批开放型经济需要的各类人才6万多人。多年来,昆山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振兴昆山、爱岗敬业,诚信奉献的具体工作中,一大批镇、村及企业、单位先后被省、苏州市命名为文明单位,1996年昆山市为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01年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试点”城市。昆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进入新世纪又提出创建文化特色城市的目标。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仅2000年至2001年昆山市出资举办6次国际、全国和省级体育赛事,赢得了体育界人士的赞誉。在建设精神文明的同时,昆山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仅2002年全市植树250万株,新增绿化300多万平方米,人均5平方米,在城区西部开始新建一座占地3150亩的森林公园。持续的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品位的人文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交相辉映,展示着一个县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五)富民为本,执政为民。富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县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分析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发现居民收入与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同步增长,尤其是农民收入增幅一直徘徊在6%左右,一部分纯农民的收入还在平均线以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首先拓宽就业渠道,近三年在吸纳安置外来劳动力30多万人的同时,安排了本地劳动力就业人数近8万人;其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发展个私经济,鼓励组织富民合作社,使农民在创业中致富。第三,争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每年解出三个亿,支付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试点的费用。第四,对征用的集体土地,改一次性补偿为每年补偿,仅2002年全市107万农民从土地补偿中人均年收益894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1 3亿人民的全面小康,昆山的领导把强市落脚到富民上,把富民作为执政的目标,以实际行动贯彻十六大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六)关键在党,重在育人。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反复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昆山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昆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业绩,根本的原因在于昆山历届的领导班子是政治上靠得住,发展有本事,作风群众信得过的群体。每一任领导都很重视薪火相传,既继承前人,又大胆开拓,在创新中发展。昆山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适应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努力探索“三资”企业党建工作的路子而取得成效。在对外开放中,弘扬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精神,坚持“开发务必廉政,廉政促进开发”,几年来,开发区30多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没有一人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多年来,为适应开放型经济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和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昆山还把创建学习型机关,打造学习型团队作为培养高素质队伍的重要举措,从1998年起,先后派130多名干部到新加坡、香港培训学习。还有273多名干部被派往上海高校脱产学习。同时,每年要选派30名干部到外资企业跟班学习。学习已经成为昆山干部一种生存需要。学习,使昆山的干部在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大潮中能够勇立潮头。
   昆山之路在继续向前延伸。昆山在江苏已经站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位置上。我们相信昆山“两个率先”目标实现时,中国特色社会县域推进的探索将更成功,经验更成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