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途径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关海庭 吴群芳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和创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发展。揭示其科学内涵与特性,特别是研究其建设的根本途径,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这种实现程度通过“建立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来实现,“其中国家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4页。
   根据现有的材料,“政治文明”的提法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1844年11月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一文中,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页。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政治文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文明的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政治文明的一般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理解,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政治文明就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政治民主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种政治文明往往包含着许多相通的价值和观念。例如,中国传统的儒家政治文明倡导“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明崇尚平等、自由、博爱,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可融性。二是政治文明的特殊性。政治文明是特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积淀的成果,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及不同的民族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变化所决定,是国家和民族政治遗产的综合,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政治文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交织到一起,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衡量一种政治文明的标准,关键不在规模,而在于它是否适合社会的进步和需要,适合自身的社会和文化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纪元。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就开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之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人民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必须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必须同本国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适应。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历经磨炼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些制度是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
   尽管我们党一直在实践中进行着政治文明建设,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创新概念,是由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的。在2001年1月10日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他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2002年“五·三一”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江泽民“5·13”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同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破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制度和法制不健全或者缺少权威性,来自于各级领导干部;二是由于缺少法治传统,来自于传统习惯。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政治运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文明即是制度文明。制度分为有形规则和无形规则。我们这里所说的法治化的制度文明同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形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制度和法律体系;一是无形的“软件”部分,它提供一种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和共识,这个“软件”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政治习惯,包括个人生活和组织团体的历史,多少年来形成的行为方式;再深入的是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态度、情绪和信念等等,是政治文明的感性层次;最深层次的是政治思想,这是政治习惯和政治心理的系统化和理性化。其中“软件”部分要比“硬件”部分的制度安排缓慢,难以更动,一旦形成,则短时间内是不易显著变化的,因而是影响制度创新的内生变量。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