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和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寿春 金鑫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我国曾经发生的挫折,根本原因在于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以来,社会主义制度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归根到底乃是得益于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指导作用;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接着提出的“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指导。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必然要求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150多年,正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不同阶段处于首要地位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不相同的。只有及时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理论武器。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处在上升阶段,但是资本家占有制已经暴露出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弊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也日趋尖锐。然而法、英、德等国的工人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接连遭到了失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首先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怎样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灾难性后果,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就是由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需要所决定。
   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当时俄国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俄国无产阶级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夺取革命胜利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解决的新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适应这种需要,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本质及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夺取政权的新论断,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有利时机,果断地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建立起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由学说变成了现实。
   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东欧和亚洲一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时代的主题也逐步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在这种新情况下,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成为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的更加新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毛泽东虽然未能解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但他在1960年就提出的必须“形成新的理论”以“适应新的需要”的重要思想,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
   (二)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关键所在
   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旧中国却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在小农经济和手工劳动为主体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特别复杂的问题。为了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但是从总体上看,始终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奉为“经典”,把苏联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僵化模式当作“样板”,严重脱离国情的实际情况,不能不遭到挫折。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深层次原因,也在于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搞好。
   正是由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这就促使邓小平不能不作深入的反思。他既不是就事论事式的总结经验教训,也不是局限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重新认识,而是力求透过现象探寻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初发表南方谈话,至少有14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他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116页。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三)实行改革开放对理论创新的强烈呼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由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束缚,不少人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心存疑虑。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起步,邓小平提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这些论述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全面推开,不少人仍然怀疑引进外资和发展商品经济等新举措是搞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也确有一些人以“解放思想”为名,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针对同时存在“恐资”和“崇资”两种错误思潮的新情况,邓小平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这些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已具雏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到90年代初,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也进一步暴露出来。与此同时,先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苏联和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接连发生剧变。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对此,邓小平再次强调:“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尤其是他在视察南方谈话的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紧接着他又以精炼的语言从正面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个著名论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概括,标志着经过多年思考和孕育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终于创立,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是浅层次去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或仿照某种“体制模式”的传统习惯,引导人们从更深层面去把握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