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与实践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俊国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发展生产力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性质决定了只能用革命的形式解放生产力,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总结我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后认为,要想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
   第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在这里,毛泽东认为,要使社会生产力有个大发展,就必须首先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途径。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革命,要求人们精神的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们精神的解放,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跃进;这种生产力的跃进,又继续刺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进和人们思想的前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文件摘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51—152页。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尽快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始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然而,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对此,毛泽东曾深有感触地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438页。在这样的国情下,毛泽东认为只有建立重工业,中国才能获得独立发展经济的条件,如果我们没有重工业,自己不能制造机器设备,什么东西都得依赖外国,那我们自己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生产力了。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只有建立重工业,才能逐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也才能最终改变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三,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了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50年代中期,就号召全党向现代科学进军,大搞技术革命,并提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和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思路及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思想。1955年,毛泽东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438页。为此,“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汇报10年科学技术规划时的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第四,向外国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和必须遵循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指出: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3、82页。但对于“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3、82页。不过,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要切记:“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3、82页。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实质上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今天中国对外开放仍具有重要启示。

   四、在发展生产力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成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