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北京园林绿化志》看1949~1976年首都的绿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张蒙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道路、河道与公共建筑绿化建设

  (一)道路、河道绿化建设及特点

  解放前,北京城里只有几条主要街道两旁有树木。据解放初统计,北京市总共只有行道树、河道树87公里,145万多株,其中有80%左右的树木有病虫害或进入枯老阶段。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解放后,首先对枯老、病虫害严重的行道树、河道树全面进行了整修。1950年开始栽植新的行道树和河道树。在最初的三四年是根据行道树一定要种在永久位置上的原则进行种植的。但是当时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刚刚开始,大部分道路还都没有肯定,实际可以植树的地方并不多,行道树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加上苗木不足,五年时间里只种植了595公里,约53万株树木。同上书,第244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55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凡道路已经肯定又具备植树条件者,尽量在永久位置上种植树木;道路尚未肯定,而目前又有条件植树的道路即先种植;为了避免树木和杆线发生矛盾,在有杆线的道路上尽量种植生长较矮或耐修剪的树木;条件许可的地方,种植快长树,以达到迅速绿化的目的。指导思想的改变,促使道路绿化迅速发展。几年之内,市内道路凡是有条件的都种上了树木。

  在进行道路绿化的同时,从1955年起先后在西北郊建立了八大学院林带和土城林带。在东北郊酒仙桥地区建立了一条卫生防护林带,目的是为了将工厂区和生活区隔离开来。

  1956年中央号召大搞“四旁绿化”,中共北京市委也提出了三年绿化北京的任务,道路绿化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也从城区的道路扩展到市郊公路和一些农村道路。这一年通过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绿化了222公里的农村道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采用了上乔下灌,丰富了道路绿化层次。同时出现了核桃路(北洼路、化工路)等以果树为行道树的绿化形式。1957年道路绿化的发展又慢下来,主要集中重点,依靠专业队,绿化了永定河引水渠,并在月坛北街、科学院路(现三里河路)高压线走廊下24公顷的土地上栽植了桃树,建成了道旁较宽的绿化带果园。同上书,第245页。

  1958年中央提出了“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共北京市委又提出了“绿化结合生产”的方针,道路绿化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充实。1958、1959两年行道树的种植数最大,实行了大片密植,大量种植果树的新形式。同时,进一步发动机关、部队、学校以及城市居民、社员群众参加栽行道树的义务劳动。1958年,北京市在东直路机场干道两侧征地266公顷,进行了全面规划,1959年开始大规模的绿化,采取密植的方法,种植了乔灌木6万多株,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10万多株,建立了街心公园3处,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成为当时绿化效果最好、气魄最大的一条林荫大道,在迎接建国十周年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此后,道路绿化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1965年,北京市副市长万里要求北京大量铺草,做到“黄土不露天”。同上书,第246页。10月,由北京市规划局、园林局、环卫局等组成了调整市容办公室,对城区的几十条干道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提出了整顿市容的综合方案。1966年春天,副市长崔月犁在春季绿化时节,亲自深入植树工地,指示在东西长安街原来的国槐行道树中间加植桧柏。在苗圃培养的规格大、质量好的大批桧柏苗,全部移栽到建国门内大街和复兴门内大街上,大道两边出现了一槐一桧相间种植的形式,并增植了灌木、绿篱和草坪。全市的42条主要道路上也见缝插针,增植了大量花灌木、紫穗槐以及毛白杨和国槐等落叶乔木。此外,还在京密引水渠南段河岸进行了全面的绿化,从颐和园至温泉238公里长的道路栽植树木55万多株,在河坡上种植了紫穗槐11万多株。同上书,第257页。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频繁的集会、游行、串联,把长安街上新种植的草皮、灌木、绿篱毁之殆尽,其他道路上种植的紫穗槐也同样没有幸免。极“左”思潮把花花草草视为“封资修”,道路上的许多开花灌木都被砍掉。十年中除了个别新建的道路种植了一些落叶乔木和紫穗槐,一些道路进行了更新改造外,绿化没有多大的发展。

  1949~1976年的27年间,首都交通发展迅速,道路绿化适应新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与提高,北京已初步出现了一些绿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花园遍布、芳草如茵、行人舒适、现代化的道路。归纳起来,首都道路、河道绿化的特点是: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美化相结合、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

  (二)公共建筑绿化的类型与特点

  为适应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需要,北京兴建了许多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剧场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和革命历史建筑,为了使这些建筑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在建筑物落成的同时均及时地进行了绿化建设。由于公共建筑的性质不同,绿化的内容与形式也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1政治性公共建筑物的绿化

  这些建筑的绿化都是以装饰性绿地为主,例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物的绿化,使建筑物的构图与空间更加理想和完整。这类公共建筑绿化材料的选择,都是以常绿树为主,如大油松、白皮松、桧柏等。落叶树选择了那些叶色或叶形美丽的树种,如元宝枫、龙爪槐、馒头柳、银杏等。花卉选择“五一”和“十一”能开花的品种,如月季、美人蕉、一串红等。草地选用“五一”和“十一”能保持青翠的小羊胡子草。“文化大革命”中,为了贯彻“绿化结合生产”和“保卫”工作的需要,将草坪及月季全部挖掉,种植了梨、葡萄、核桃等果木,地面铺砌了混凝土砖,四周密植了大桧柏、大油松并围以高栏杆,绿化遮挡了大会堂的建筑,草坪花园变成了“果园”、“苗圃”,绿地成为人民群众不能接近的“禁区”。与“文化大革命”之前相比,绿化的功能和效果远不如过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