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艺术史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研究比较,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民共和国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艺术史研究更是刚刚起步。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诸多门类,也可专指绘画、雕塑等国内惯称的“美术”。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后者。关于国外的研究,可参见198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阿诺德·张(Arnold Chang)的专著《政治化的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绘画》(Paint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Politics of Style)、1988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埃伦·约翰斯顿·赖(Ellen Johnston Laing)的专著《眨眼的猫头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艺术》(The Winking Owl: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94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安雅兰(Julia FAndrews)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画家和政治,(1949—1979)》(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9)、1996年出版的英国学者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的专著《20世纪的中国美术和美术家》(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国内出版物则可参见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王明贤、严善著《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广东美术馆策划、邹跃进编:《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从艺术史研究的立场出发,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即1949~1956年间中国的艺术,包括数千年的旧传统艺术和新文化运动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新传统艺术,形成新型艺术形态的历史过程。
一、建国初期艺术体制的重建
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便积极开展政权建设工作。1949年7月2~19日,在北京(当时尚沿袭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名称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规定了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将革命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文艺的组织形式、思想观念乃至价值体系全面地覆盖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文化艺术建设。大会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规定文艺应该成为承载具有强烈的党性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将“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作为人民共和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为加强对文艺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在延续战争时期解放区文艺体制的同时,仿行苏联的文艺体制来建立人民共和国文艺管理模式,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的、具有行政职能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后改称中华全国文学家艺术家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作为党和国家全面控制的机构,中国文联将全国文艺家纳入其中,推行文艺的一体化和体制化,完全不同于1949年以前左翼文艺家主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协会”这种不同政治倾向和文艺倾向文艺家的松散的联合组织。文艺的一体化和体制化使得艺术的思想观念由多元转为统一,延安革命文艺的道路被规定为文艺发展的唯一道路,艺术成为党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将文艺看成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同等重要的战线,坚持通过党的领袖和各级党务部门对文艺工作进行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远较战争年代完善的文艺体制使党和国家权力得以更加直接地、全面地管理文艺,引导艺术工作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文联成立了不同的艺术协会,与政府文化部门共同开展艺术活动。由全国和各地美协和政府部门主办的美术展览成为评定美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方式。全国美术展览是最高层次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1949年举行首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作品展览会之后,举办全国美术展览形成制度,历次全国美展反映出人民共和国美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和国家对于文艺工作的要求,从而引导美术朝向正确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