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改造与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艺术与政治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陈瑞林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传统中国画改造成为建国初期艺术改造与重建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5月13日,“新3展览会”在北平开幕,此前举行了预展。“新国画展览会”揭开了中国画改造的序幕,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江丰:《国画改造第一步》,1949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展览期间,《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组织了“国画讨论”,先后发表来自解放区的美术家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江丰的文章《国画改造第一步》和王朝闻的文章《摆脱旧风格的束缚》,形成了改造中国画的指导性意见。

  1950年2月《人民美术》创刊号发表了画家李可染的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画家李桦的文章《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从思想的改造进而开始创作新的内容与形式》和理论家洪毅然的文章《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这三位来自国统区的美术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改造中国画的问题。同一时期画家徐悲鸿在《新建设》第一卷第12期发表文章《漫谈山水画》,认为:“总之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日,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度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们闲暇时欣赏,但我们现在,即使是娱乐品,顶好亦能含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徐悲鸿:《漫谈山水画》,《新建设》第1卷第12期,1950年2月12日。

  1953年初,来自解放区、曾赴法国学习艺术的诗人艾青在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作了“关于中国画改造问题”的讲话,后以《谈中国画》为题发表在《文艺报》1953年第15期上。同年9月24日,周扬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指出:“我们对民族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全部遗产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民族画家正在开始探索如何改进和发展中国古典的绘画艺术的形式,使之和新的创造任务相适合。这是十分必要的。不解决这个任务,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就不能继续发展。很显然,群众希望在画中看到的首先是他们同时代的人物形象,而不尽是那些属于遥远的过去的古装仕女;群众爱看日常生活中的美丽的花卉、虫鸟、山水,却不欣赏那种遁迹林泉,没有人间烟火气的隐士情调。一切不愿落在时代后面的艺术家都必须懂得并努力地适应群众的需要和爱好。”

  主管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协、领导全国美术工作的江丰等人积极支持和参与了变革旧中国画、创造新中国画的工作,积极支持画家的写生活动和画展的举办。1956年7月,中国美协举办第二届中国画展览期间,召集北京的中国画家和各地来京的中国画家座谈,会上对虚无主义、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对国画的特色、如何继承遗产、吸收西洋画法和重视生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当时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到会讲话,希望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展开自由讨论。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展国画艺术》,指出在文化艺术领域必须反对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但虚无主义是当前主要倾向。1956年,参照全国政协提出的“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提案,国务院工作会议通过了文化部关于“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1965年改称北京画院)成立,1960年上海画院成立,同年江苏省中国画院在南京成立,此后广东画院、湖北省美术院等在各地相继建立。中国画创作和研究机构的设立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各地的中国画家遵照党和国家“反对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要求,探索创造“新国画”的路径,创作出了不少具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中国画作品。

  1956年9月1日,文化部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全国油画教学会议,如何学习外来油画技法、创造民族的艺术,如何使美术创作风格多样化成为集中会议讨论的问题。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不少美术家重新思考如何学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艺术的问题,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艺术的问题,重新思考艺术多样化和民族化的问题。许多油画家就如何学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艺术、如何创造具有中国民族风貌的油画艺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1月,苏联美术界爆发了一场“印象主义是不是现实主义”的论争,争论迅速在中国美术界引发反响。同年12月,《美术》报导,中央美术学院民主党派“民盟”支部举办“沙龙晚会”开展印象主义的讨论。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美术领域第一次对非现实主义的艺术流派、对于艺术的形式美进行的公开讨论,显现出“双百方针”提出以后艺术领域出现的活跃气氛。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旧文艺的改造和新文艺的重建,强有力地塑造出了中国文艺家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塑造出了50年代乃至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国艺术形态。通过对建国初期艺术与政治的考察,可以看到这样的历史图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努力开展政权建设,改造旧有文化艺术、建设新的文化艺术成为巩固政权、壮大政权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年代获得的经验出发,将文化艺术视为与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线,对不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旧的艺术大力进行改造,建设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新的艺术,从而使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改造与重建,实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实现了文艺的“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

  

    1. 试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