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 蒙 杨文利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156项在东北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围绕这56个重点项目建设了上千个配套项目,奠定了东北作为新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地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东北地区形成了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一批重要的工业城市。在1987年,全国的非农业人口占19.8%,而黑龙江省占到41.4%, 当时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到2002年时,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4%,排在了全国第一位。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但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也使东北三省成为城市化比例较高的省份。

  与此同时,东北三省还为各地培养和输送了数十万名技术和管理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如富拉尔基热电厂建成后,先后为全国20多个高温高压电厂培训了运行和管理人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温高压电厂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 大庆油田从1963年开始,向全国各油田陆续输送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8.6万多人,为支援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化学工业基地,培养并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人才,仅20世纪50~80年代,就为同类企业、大专院校以及一些国家培养和输送了5.63万余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抽出4000多人支援二汽的建设,其中大学本、专科毕业的干部919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596人),老技术工人2888人;并为二汽培训了大量特殊工种的工人。到1985年,一汽向全国各地输送了1.8万多名干部和生产技术骨干。由于掌握资料有限,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多少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现在还无法具体统计出来,但可以肯定这个数字是相当大的,这也是东北三省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中国建设史上,东北地区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第一,在改革开放以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的众多生产资料如:石油、钢材、煤炭、水泥等,均是采用计划调拨的方式,以非常低的价格,调出东北三省。至今,东北三省每年仍有大量的平价工业品调出。第二,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众多的大型特大型企业的利润大部分都上缴国家了,而东北三省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在东北工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它对国家的贡献不言自明。第三,建国后,东北三省的税赋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税赋仍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第四,东北工业基地在成长过程中,体制和制度创新方面也有优良的传统,20世纪50年代,东北工业基地为人民共和国贡献了当时最为有效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形成绝不仅仅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结合东北工业实际创立的。第五,在企业管理方面,东北工业基地还创立了管理企业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曾经实施的“一长制”。东北工业基地还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大庆经验”、“鞍钢宪法”等许多重要的建设经验,为建立、建全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第六,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在东北三省带动起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使东北三省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走出了一条很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东北三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大胆探索,迎难而上,奋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攻坚战,积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开放步伐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加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做出了新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东北既是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重点、工业化基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没有东北的贡献,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

  (作者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