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军队大裁军的决策依据
中国军队大裁军的启动,是在冷战尚未结束、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单方面裁军行动,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推进裁军进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裁军决策,充分体现了对正确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形势,集中力量加快国家经济发展,以现代化为中心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
第一,深刻总结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我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甚至一度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但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始终坚持精简军队员额、压缩国防费用的方针,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建设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的思想,并强调“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 。从1950年到1958年,中央军委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使军队数量从1951年底的627万人减至1958年的237万人,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从1951年的43%降到1958年的12.49%。但是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军队员额和国防费再度膨胀起来,军队数量逐步攀升至660余万,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一度达到26.1%,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毛泽东晚年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军队要整顿” ,成为军队走上“消肿”之路的发端。新时期的大裁军,正是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继续做好。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和深刻反思,成为中国军队主动走上裁军之路的重要历史前提。
第二,积极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进入新时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中央强调:“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伴随着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变,邓小平提出并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指导原则。他强调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坚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一方面要降低国防费用的投入比例,另一方面必须压缩军队建设的规模。这不仅是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国军队大裁军,正是坚持这一原则的重要体现。
第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科学地认识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形势,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实施正确战略指导的重要前提。我国在一段时间里之所以造成军队规模和国防费用的过度膨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迫在眉睫的严重估计。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预见到世界战争有可能延缓和推迟,并经过长期的冷静观察和分析,作出了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的科学判断 。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他强调指出:“这个判断,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我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我们怎么还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也不可能确定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导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连续作出重大裁军决策的基本出发点。
第四,果断实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基于对时代主题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地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从长期以来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实施这一战略性转变,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全面的大规模战争打不起来的和平条件下,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减少军队数量,提高建设质量,以现代化为中心有步骤地推进军队建设,增强打赢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能力。中国军队主动采取的大规模裁军,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最主要标志,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加速发展,对争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斗争的战略主动权,对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军队的大裁军,决不是单纯地裁减军队员额,而是以提高战斗力为根本目标,对军队编制体制的重大改革。军队规模过于臃肿,既耗费军费开支,加重人民负担,又严重妨碍部队的战斗力。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因此,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军委提出和制定了军队体制改革的四项原则: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伴随着大裁军的步伐,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逐步推进,通过精简机关,调整编组,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大大改进了军队的领导指挥体制、部队编成体制、教育训练体制、后勤保障体制、武器装备发展管理体制和院校培训体制,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效能和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在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
三、中国军队大裁军对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