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依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外交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新的表现形式。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世界事务的立场。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即确立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着重于维护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地位,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屈服于任何压力。为此,中国先后采取“一边倒”、“两条线”及“一条线”战略,每一战略对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主权和地位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进入80年代,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新的转移,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主要任务,由巩固国家独立与主权转变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面对国际上美苏争霸、势均力敌的态势,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提出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共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指出:“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更加务实,把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强调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成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的表现形式。
(二)伙伴关系外交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准则,也是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根据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要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需要,提出并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建交公报和签署的条约、协议中,一向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及其以后,它不仅被许多新独立的国家所接受,而且发展为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通用语言。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某些内容特别是关于主权的、互不干涉的内容面临挑战。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社会因全球化引起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发生,使国际关系中的一些传统理论受到怀疑和冲击。传统主权概念就受到各种不同思潮的挑战。“新干涉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以“人权”等借口,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侵略别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方面承认在全球化冲击下,主权内涵发生的变化,采取融入战略,开展多边外交,以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继续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准则,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就是在坚持该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
(三)伙伴关系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