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关于新中国处理中英旧条约之初探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勉励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关于中英旧条约体系

  中英旧条约体系是旧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40年,英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侵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成为中英旧条约体系之嚆失,也是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所谓“不平等条约”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从条约缔结过程来看,缔约一方实施诈欺、或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迫使缔约另一方签约;一是从条约的内容上看,缔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极不对等,一方独享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或少承担义务,另一方则只尽义务而不享受相应的权利或少享有权利。 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描述:“用炮舰外交,即用陆军和海军的高压手段开创的不平等条约制度,使订约列强在中国获得大量特权” 。事实上,近代国际法主要适用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被视为“非文明或半文明国家”而被排斥于国际法的适用范围之外。中国的地位亦是如此,当“中国传统世界秩序受西方国家优越武力攻击时开始瓦解。它并未被以主权国家体系为基础的近代国际秩序所代替,而代替的是新的一种不平等条约的秩序”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根本没有遵循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仅仅是采用了条约的形式来作为束缚中国、维护其自身侵略权益的法律保障。

  英国是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始作俑者,并长期充当祸首角色。从1840—1842年单独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1860年勾结法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再到《辛丑条约》,英国不断扩张其在华侵略权益。据《中外旧约章》一书,1842—1919年签订的中外条约、协定、章程、合同等共772件,其中不计各列强合订的,英国有163件,约占21%,无论从数量还是所得权益看,均居列强之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苏维埃政府奉行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秘密外交、废除不平等条约、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对英国的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中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高涨,英国的特权利益呈现退缩趋势:1927年汉口、九江英租界被收回;1928年签订《中英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30年归还威海卫租借地。尽管英国态度顽固,始终不愿放弃殖民主义立场,但终不能阻挡时代的潮流。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陷落,英国在华利益蒙受巨大损失,所谓在华特权亦无从谈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后,1943年1月,中英签订《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英国除废止中英《辛丑条约》、交回北京使馆区外,在中英换文中宣布放弃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水权、英籍总税务司权、雇佣外籍引水人权、以及关于在中国通商口岸制度之一切现行条约权利和关于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特别法院之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中英新约,是中国废约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英旧条约体系的完全终结。从历史考察,中英旧条约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所有条约本身的集合,其绝大部分属于不平等性质;二是通过条约英国攫取的各种特权,主要包括: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海关管理权、片面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内河航行权、口岸通商权、驻军权、租界权、北京使馆区特权、警察权、自由居住游历权、自由取得不动产权、发行钞票权、开矿权、铁路权、邮政电信权、自由传教权,以及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租借权,等等;三是条约在中国的适用,英国将特权实践到中国的对外贸易、财政金融、海关税务、铁路航运、矿山工厂、邮政电信、文化教育、司法、宗教等各个领域,转化为中国政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英国在华银行、商行、公司、工厂、矿场、货栈、邮局、电信局、学校、法院、教堂、铁路、以及土地、房屋等等的设立、开办、建筑、运营和拥有,这些构成了大英帝国在华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由此看来,中英新约在第一个层面中,仅废除了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在第二个层面中,废除了英国在华特权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最关键的是没有触及香港问题,此外英国在西藏的特权也没有被触动;在第三个层面中,英国在华掠取的经济利益被大部分保留下来,中英新约规定保障英国政府和人民在华现有的不动产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因此,中英新约不仅不具彻底性,其本身也依然包含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特权或特权的残余。

  中英旧条约体系,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最终瓦解的。从整体上看,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诸列强与中国的统治阶级之间有权益的争夺,但在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上却是沆瀣一气、互相勾结,西方列强需要中国反动政府保障其在华特权和利益,而中国反动政府则需要西方列强的借款和军事援助来维持统治。所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只有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才能真正最终实现。

  二、新中国对中英旧条约的审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