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意义
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华经济援助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其间中苏关系几经波折,苏联对华援助的意义逐渐得到客观的评价。认真回顾和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对外经济往来,推进中俄友好关系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帮助中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全国政权,为实现自己的建国方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时,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但在怎样加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时候,却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穷国,只有解决了农业问题,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才能为发展轻工业提供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促进轻工业的发展;有人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认为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便于资金积累,国家富裕了就可以装备农业和发展重工业;有人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重工业是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是巩固国防的迫切需要,只有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提供农药、化肥等机械设备,从而加速农业的发展,才能给轻工业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促进轻工业发展,也才能生产飞机、大炮等先进武器加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
上述主张不但中国学者争论颇多,就是中央领导层中也存在分歧。刘少奇1950年在《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手稿中指出:“在恢复中国的经济并尽可能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195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任务》一文中又说:“经济建设步骤——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周恩来则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1951年3月3日他在向工业会议、财政会议和其他专业会议代表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发展工业生产,首先是轻工业生产”,“轻工业的发展是很快的,因为资金的积累需要不大,利润收进来得又快。不像重工业,投资以后利润来得慢。”同年3月9日,他又在政务院第75次会议上提出:“重工业固然要搞,轻工业在今天还要多些才行。不仅私人要搞轻工业,国家也需要搞轻工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村的需要,才能更快地积累资本,建设城市。”经过中央领导层充分讨论后,才逐渐达成一致意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把它写进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中。党内认识虽然统一了,但能否行得通,对于缺乏建设经验,又缺乏经济实力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十分看重来自苏联的意见。苏联在帮助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一条不确定,其他事情无从谈起。经过苏联专家论证和苏共中央的讨论之后,郑重向中国政府提议:一五计划的基础是工业化,首先建设重工业,这个方针任务是正确的。苏共中央的表态对中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政府重点建设重工业,开始迈出实现工业化的坚实步伐。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最便捷的捷径。到1957年,中国国民经济的构成比例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由1949年的65%下降为33.4%,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则由原来的25%上升为43.8%。它表明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的格局得以初步扭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苏联援建以156项工程为重点的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