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田伟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几点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获得苏援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曾指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苏联援助是外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内因。没有外因不行,没有内因更不行。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使苏联对华经济援助获得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对苏外交政策,并以多种方式争取苏共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多方努力,才取得苏联的援助。首先,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制定了对苏“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赢得了苏共的理解与信任。中国共产党着手建立的社会制度仿照苏联模式,在意识形态上易于沟通,打消了苏联对华援助的疑虑。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积极性,不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市场,还为工业化准备了足够的劳动力。中共还及时地提出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中国人民确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些充分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不可能获得苏援,也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二)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借“它山之石”为己用

  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从一定意义上讲,苏援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先进民族学习的过程。 1949年8月25日,刘少奇第一次访苏回国,带回200余名苏联专家,在欢迎会上刘少奇说:“我们要把他们当作很好的老师。”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专门就学习苏联问题时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我们现在学习苏联,广泛地学习他们各个部门的先进经验,请他们的顾问来,派我们的留学生去,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应该采取真心实意的态度,把他们所有的长处都学来,不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心地学习。”苏联专家在传授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方面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产量确实作了很大贡献。以石油工业为例,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而苏联专家根据石油生成原理,将中国地层构造与周边国家比较后指出:“中国处在油田国家的中间,中国地下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同时,我们向苏联学习先进的油田勘探方法,解决了低压油田的产油问题。在苏联的帮助下,三年来中国石油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1952年的原油产量已经超过解放前最高产量19.66%,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专门阐述了如何学习外国的问题。他指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毛泽东提出的学习方针,对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今后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要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问题

  在苏联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例如,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卢布与人民币的汇率。苏联在汇率上颇为计较,中国出于大局考虑,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另外,在商谈专家待遇的问题上,也发生了令人尴尬的事情。苏方提出,中方除支付专家每人每月180—350元的工资外,还应向苏方派出单位支付一笔补偿费,数目为2000—4000卢布。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工资按卢布计算也就680卢布,是苏联专家的1/3—1/6。后经多次磋商,降至1500—3000卢布。现在看来,苏联政府对我国的援助虽然是巨大的、真诚的,但也是有条件和要求回报的。这说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时,市场经济的法则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学会掌握并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

  (作者为中央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副处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