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志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千百年来修志不断,硕果累累。仅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古代各种方志就有8500余种,如果再加上后来新发现的古代志书,达到万种之多,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推进,新方志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已出版的各级各类志书20000余种。其中,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县的三级志书5000余种,区、乡、镇、村及城市街道志近1000种;专业志、部门志、厂矿志、企业志、学校志、地名志和山川志14000余种。方志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的。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是新编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和政府的历届领导人,对地方志的编修和利用都十分关心和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任务便提上了日程。1956年,国务院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纲要时,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要项目之一。1957年,毛泽东在杭州提出要编修乡土教材,使大家懂得本地的地理和历史。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四川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一到成都,立即调《四川通志》、《华阳国志》、《蜀本纪》、《灌县志》等一批志书来阅读,后又读了《都江水利述要》、《武侯祠志》等。会议期间,还选辑了其中部分内容印发给与会领导。
1958年4月29日,周恩来邀集60岁以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举行茶话会,讲到:“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编的府志、县志,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人们都赞扬我国的古代文化,其中就包括很丰富的历史记载,不仅有正史,还有野史、笔记等。汉文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把自己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1958年8月9日,周恩来又在《关于整理善本书的指示》中指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保存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我们除了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他书籍中的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小组制定并向全国发出《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地方志编纂原则第一个带纲领性的文件。同时,地方志小组起草了《新编地方志体例(草案)》、《县志编纂条例草案(讨论稿)》下发征求意见。之后,一些市、县开始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下,全国兴起了第一次编修新方志的热潮。到1960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个县着手编纂地方志。后来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和随后的“四清”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各地的修志工作被迫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首先提出“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方志的编修指明了方向。1979年7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就开展修志工作做出批示:“大力支持全国开展修志工作。”1980年4月8—12日,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的编纂,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还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大声疾呼,予以提倡。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和新的体例,继续编写好地方志。不要让将来的历史学家责备我们这一代的历史学家,说我们把中国历史学这样一个好传统割断了。”他特别强调:“我国向来就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必须把这个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起来。否则我们就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1985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科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各地要对地方志编纂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人员,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问题。尚未建立地方志编纂班子的地方,要根据本地区情况,逐步组建班子,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这个报告的转发,表明地方志工作已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标志着全国修志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12月22—2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持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方志界盛会。会议的主旨是贯彻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落实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第27章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要求,推动全国修志工作的健康发展,为“七五”期间开创修志工作新局面创造条件。国务院副秘书长张文寿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地方志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在讲话中指出,现在修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第一代新地方志,以后还会第二代、第三代地续修,因此必需一开始就把基础打好。新方志所反映的内容必需翔实、准确。应保持新编地方志所应具有的科学、严谨和简练。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曾三作了《为编纂社会主义时代新方志而开拓前进》的主题报告,总结了6年来修志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希望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发表了简短讲话。他特别强调:“地方志工作很重要,各级政府都要关心这个事情,要动员一些专家、还有老同志来参加这个工作。这是一个文化建设,很重要的文化建设,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一门知识。”在24日的闭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为方志工作而辛勤努力的全体方志工作者表示敬意,并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提出了“地方志书应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截止会议时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建立起地方志编纂机构,300多个市中已有2/3的市,2000多个县(旗)中已有1800多个县(旗),建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