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一场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以社会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成为这场学习运动的切入点。建国后到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这对于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种种挑战的今天,重新回顾建国初期这段学习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今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背景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作为这次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要继续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此,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明确指出:现在国内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较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全党必须明确,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一项最基本的经常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在这场理论学习运动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成为这场学习运动的切入点。这是由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经历着剧烈的变迁。政治上,旧的反动政权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以确立。经济上,“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正在重新改组”。 在阶级结构的变化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组成统一战线,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所有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主人,少数敌对分子成为专政的对象。在政党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因为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功绩而成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核心,曾经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战斗或者拥护《共同纲领》的各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而进入政权。如此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广大干部、群众、知识分子,迫切需要用科学的历史观点,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作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很自然地要问“我们改造的是什么社会?要改造成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各种不同的社会是怎样产生的。新社会为什么必然胜利呢?” 等等类似的问题。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成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解释新中国的社会变迁,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而迫切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从开始传入中国到新中国建立,在中国的传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再加上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甚至许多干部都有各种不正确的看法。1955年1月,马克思列宁学院第二部发表的哲学教学经验总结中,介绍的学员基本情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该学院几个班的500多名学员,都是县团级以至师级干部,绝大多数有8年以上党龄,长期做党的工作,经历过历次整风运动,95%的学员最初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应该说,这些学员的整体文化水平、理论素养是比较高的。即便如此,在他们中间进行哲学教学,仍然有许多必须克服的障碍。“绝大多数的同学从来都是没有学过哲学,或至多只是零碎看过一点哲学书,只有极少数的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有若干基本的理解。因此,他们对于哲学就有着各种不正确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哲学是神秘难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以为只有专家才能学,而与自己无缘;或者以为哲学只在掌握大的方针的时候才有用,因此只有高级干部,中央领导同志才需要学习哲学,或者干脆认为哲学都是脱离实际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不需要任何哲学。这些错误的认识,对于学员学习哲学的信心和决心都有着消极的影响,是在学习开始时就必须加以纠正的。” 至于普通群众,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陌生的,甚至是毫无所知的。这些情况说明,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十分必要。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让广大干部和群众系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于是,党中央借鉴了延安整风时期和建国前夕一些新解放城市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经验,选择了以社会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开展学习活动的切入点,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史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