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曹光章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基本情况

  解放初期,党对中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除了要求平时加强自学以外,还定期选送领导干部到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中共中央早在1949年10月就决定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刘少奇任院长。接着,各大区和各省、地级单位也成立了中级党校和地方党校,形成了对干部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在各级干部学校中,一般都开设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艾思奇等一些哲学工作者积极地参加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讲活动。艾思奇1949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等单位宣讲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1949年10月,出版了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作为宣讲社会发展史的教材。教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五种生产方式——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政治、社会的思想意识。在这五个部分中,劳动创造人(实践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都讲到了。更重要的是,教材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密切结合了新中国的政权、阶级状况等现实内容。1950年4月艾思奇把讲授提纲又整理成《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由工人出版社出版。艾思奇还将这本书做进一步修改,从1950年4月10日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会发展史讲座”播出。 《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后来又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到1955年,此书共出版了10版,到1958年先后印刷13次,前后发行上百万册。这对于宣传和普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此外,1950年4月由解放社出版的《社会发展简史》也是当时各单位学习的主要教材。沈志远写的《社会形态发展史》、马特写的《哲学初级研究提纲》、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莫乃群写的《历史唯物主义浅说》、于光远翻译的《从猿到人》(即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书,都成为当时重要的学习参考材料,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

  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也是当时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内容。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要让知识分子从思想认识上真正赞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赞同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起为人民服务的阶级立场,相比一般的干部群众,要困难的多。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明确地说:“思想的改造是长期的,象我这样已经靠近四十岁的人,受到旧社会的薰育,过去十多年来更在旧社会里做过事,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必然是深入骨髓,要一下子脱胎换骨,岂非奇事?” 由于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一套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要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对于通过学习人类社会发展史来推动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对知识分子,……要让他们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 通过在知识分子中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一些知识分子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推动了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一些著名学者还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介绍自己告别旧的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解放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掀起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课。采取的办法主要是学生自学,同时辅以集体讨论和教员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各地举办的工人培训班中,也针对积极分子进行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使得这场学习运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起来。建国初期对于农民的教育虽然主要是以扫盲、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也引起了许多农民的兴趣,有些农民通过听广播、向老师请教等各种途径也获得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知识。很多人都知道了诸如“猴子变人”这样的粗浅道理。

  对电影《武训传》中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1950年12月开始上映的《武训传》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个普通农民历尽艰辛屈辱行乞兴办“义学”的故事。上映不久后,各地报刊上出现了许多从各个角度对《武训传》加以赞扬的文章,表现出建国初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说明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人物时依然深受着封建主义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影响。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讨论。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武训其人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分析,对《武训传》以及歌颂它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唯心史观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时,文章也批评了党内一些人士对《武训传》事件的麻木态度。毛泽东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竟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毛泽东的文章发表后不久,各报刊纷纷发表了批判《武训传》的文章。这场批判《武训传》的活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对于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区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成就和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