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成就和意义
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建国初期在全国人民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开展的一次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当时被称为是‘思想领域’的解放战争。” 它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宣传和普及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广大干部和群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观点和原理,获得了关于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政党等等的知识。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石,掌握它是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其他知识的一把钥匙。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为广大干部群众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实际开展中注重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新中国各方面的现实,很大程度上解答了干部群众非常关心而又时常感到困惑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因此,它对于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认同党在建国初期的方针政策,更积极地投身于为社会主义奠基的各项事业等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大都联系自己的具体工作、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有些受旧唯心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更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成为人们改造思想的自觉的理论武器,越来越成为他们解决思想和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回顾建国初期的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运动,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在今天,哲学受到冷落,历史唯物主义受到种种指责和怀疑,并不说明人民群众不需要哲学,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不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明对于现时代的重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很好地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给以解答。一个人的头脑,一个研究学科,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很好地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就会去占领。在现阶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发展中回答现时代的重大问题。
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发的过程,必须要不断坚持理论学习。同样,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要稳固,要发展,也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科学,它始终重视吸取古今中外人类精神文明优秀成果,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是战斗的科学,它的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同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过程,它的生命力也在于能够在同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在现阶段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只有这样,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始终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