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双百”的贯彻实施,充满着曲折和斗争。
1、为推动“双百”方针贯彻执行,毛泽东力排众议,身体力行。
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结束以后,毛泽东于3月27日离开北京,连续在天津、济南、南京、上海作了四场报告,宣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双百”方针问题,以唤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推动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注意。4月4日,他在杭州南屏游泳池召开江苏、浙江、福建、安徽、上海等地领导干部会议,听取有关思想动态的汇报。在会上有人提到了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的一篇文章《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引起的风波。 毛泽东当即表示支持这篇文章,批评干涉过多的做法。 4月29日,《光明日报》登载了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的《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毛泽东读后即让胡乔木在《人民日报》上转载,并亲自写了“本报编者按”,说“我们将原题改为副题,替作者换了一个题目,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 换的题目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在一篇讲话提纲中写道:“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强国而使人可亲。” 从这一段时间毛泽东的谈话、报告、批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为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身体力行,循循善诱,不遗余力地从各方面进行指导和推动,表现了他深远的理想、坚定的信心和开放、宽容的心态。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时毛泽东对“双百”方针阐释的重点,明显偏于“斗争”的目的和意义。他还说,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这就为此后把“双百”方针曲解为一种“斗争手段”埋下了伏笔。
2、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双百”方针的阐述。
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说:“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党对学术和艺术方面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争”。 邓小平在一次干部会上讲到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说:“这十六个字的方针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极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这段话把实行“双百”方针的意义,提高到发展真理、防止马克思主义衰退的高度来认识,对当时不理解这一方针的人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贯彻“双百”方针的初步成效
“双百”方针提出后,毛泽东、周恩来等立即贯彻实施。具体表现在:昆剧《十五贯》晋京演出成功,“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树立了榜样,并由此破除清规戒律,开放戏曲剧目;《人民日报》改版,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召开青岛遗传学讨论会,摆脱苏联教条,贯彻百家争鸣精神;毛泽东与音乐工作者谈话,指导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对怀疑“双百”方针的言论及时进行批评,纠正错误观点。
“双百”方针执行将近一年,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广大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术界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起来;在遗传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哲学、美学等方面都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论。一年间,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比1950年至1955年6年间的总数还多,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也制定出来并着手执行,文学创作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涌现了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品。文艺舞台也很活跃。1956年3月,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共上演49个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话剧。同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出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还有“五四”以来革命歌曲大合唱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歌独唱。会演期间,还对有关音乐创作和演出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举行20多天的音乐舞蹈会演,演出的节目有360多个。
4、“双百”方针遭遇的曲折
遗憾的是,贯彻“双百”方针的良好开端没有保持多久。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遭到破坏。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违背客观规律,也影响到文化建设,“双百”方针被扭曲。1958年11月开始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双百”方针的贯彻重新有了起色,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成果。可惜,这种势头很快便被“反右倾”运动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所遏制。党中央从三年困难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1961年底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知识分子政策和科学、文艺、教育等政策也都进行了调整。党中央重申必须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制定了科研、高教、文艺等各种工作条例。但是,接踵而来的八届十中全会强调阶级斗争,以后又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文化界出现过火批判,“双百”方针又被弃置。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恶性膨胀,文化专制主义横行。江青叫嚣:“要革命派,不要流派”。张春桥露骨地说:“百家争鸣,一家作主,最后听江青的”。 “双百”方针几乎被扼杀殆尽。1975年7月初,毛泽东与邓小平谈话,批评当时“百花齐放都没有了”;7月14日又当面批评江青,明确提出要“调整党的文艺政策”。邓小平以非凡的胆识,积极进行调整,使文化沙漠露出绿洲,但很快又因“反击右倾翻案风”而中断。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双百”方针的曲折和复苏,是同党的指导思想和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起落相伴而行的。当党的指导思想比较正确,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时候,“双百”方针贯彻执行得就比较好,文化科技事业便繁荣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形势的好转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双百”方针受到挫折,甚至完全不能贯彻,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就遭到阻碍、损害和破坏。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