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与反思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姚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三,发扬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因地制宜的作法。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薄弱和众多的人口负担都制约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同时,东、中、西部区域间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单一政策制度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基本国情是,用占世界2%的医疗资源解决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这就决定了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因地制宜是合作医疗符合实际的作法,“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实现合作医疗宗旨必须秉持的原则。30多年前,我国GDP总值和农民个人的富裕程度都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通过合作医疗却基本解决了农民吃药看病问题。当时的很多好办法值得继承和借鉴。被誉为“合作医疗之父”的湖北长阳县乐园公社的赤脚医生覃祥官,1966年在杜家村用开辟的药园“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和成药为农民治病,减少了合作医疗的经费开资,减轻了农民负担。做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体现了“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组,大病不出村”的好处。乐园公社“四自”和“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的经验后来被广泛推广。价格低廉的草药治愈了常见病,而低廉的人力——赤脚医生则在实施合作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与合作医疗和三级保健网一起被称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三大法宝。在合作医疗中,赤脚医生一度达到150多万名,他们巡回出诊,热心服务,给群众治疗小伤小病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因此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之后他们大部分转为乡村医生,继续在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当年的一些具体作法今天已经不适用,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办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03年,一场SARS更让人们为脆弱的农村医疗状况感到危机。此时,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国务院还转发了有关部委《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把“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工作的核心。2005年6月底,新型合作医疗已在全国641个试点县全面展开,覆盖人数达2.25亿人,实际参加农民1.63亿万人,参合率为72.6%;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 应该说,新型合作医疗源出于合作医疗的实践与经验,其产生的背景、推广普及的路径、政策的保障,以及农村居民接受的心理都与合作医疗直接相关。如何在历史的反思中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关乎民众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更关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