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1950年秋新区土改运动全面展开,计划之周到,安排之严密,工作之深入,成效之显著,堪称农村工作的典范。
1.规范方法步骤,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新区土改的基本方法,邓子恢曾用两句话概括,即先改革政治,后改革经济。改革政治,就是政治上要消灭各种公开与暗藏的地主阶级力量,建立起贫雇农的优势。改革经济,就是分配土地,改革经济制度,发展生产。在工作步骤和阶段目标上也有明确要求,如:各地土地改革全面展开前,都选择一些准备充分、群众基础好、干部能力强的乡进行典型示范,摸索经验,引导和带动面上工作。工作队进村后,一般分五步:第一,调查研究,发动群众阶段。要求达到打击恶霸、镇压反革命、发动群众、整顿队伍、培养干部、摸清情况等目的。第二,划分阶级,定成分阶段。通过讲阶级、评阶级、通过阶级、批准阶级四步,达到划定阶级成分,分清敌我,巩固阵营的目的。第三,没收征收阶段。通过执行土地法,没收征收有关土地和财产,实现从经济上消灭地主阶级、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目标。第四,分配斗争果实阶段。即通过分配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使广大农民分享到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第五,复查、动员生产阶段。即通过复查,打击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纠正漏划、错划的阶级成分,处理分配上的不公,确定地权,稳定农民的情绪,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入生产,掀起农业生产的热潮。这五个阶段,每一步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既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又互有区别、各有侧重。
2.严格执行政策,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土改运动推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如划分阶级,首先明确划清阶级的目的是分清敌我,团结农村中90%以上的人口,消灭封建制度,而不是为了分东西或挟私报复;划分阶级的标准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确定,不许采用“比生活”、“比态度”、“追历史”、“看政治”等其他任何错误标准;划分时先试划,并召集被划者亲自到场,自报公议,三榜定案,允许申辩、控告,划不清者要请示报告,呈报上级审查批准后再执行。又如对待地主,坚持了“给出路”的政策,仍分给他们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地主能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在劳动中改造为新人。对大地主与中小地主、恶霸地主与一般地主区别对待;对于群众公认的真正的开明士绅,给予适当的照顾;对于还乡的地主、富农及“顽伪份子”均分给和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与财产;对罪大恶极、为害一方,为广大群众所痛恨的恶霸,进行有组织的清算斗争,如需处以死刑,必须经人民法庭判决。有关债务问题,也规定只解除一切封建半封建性的高利贷,对人民政府与人民银行的贷款、人民相互间买卖交易、来往贷帐、友谊借贷及工店员之工资帐等,均不废除。随着运动的蓬勃发展,一些地区出现了某些编差,中央听到反映后,马上要求省、地两级领导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对运动中发生的侵犯中农、破坏工商业、划错阶级成分等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巩固了贫雇农和中农的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孤立打击了少数,保持了农村的基本稳定。
3.领导深入土改一线,通过参加土改,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新区土改是我们党执政后领导农民进行的一场规模浩大的政治经济斗争。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了解实情,就地指导,“各省的高级领导机关应该与乡村架通电话,与下级密切联系,逐级派负责人或巡视团下去,切实地掌握运动的领导”。 各级领导纷纷带头深入基层,亲临一线指挥,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中下级干部和党内外工作人员也踊跃报名,轮流下乡参加土改。全国政协机关组织派遣2000多人参加了中南土改工作团;中南军政委员会直属机关首批抽调2000人下乡参加土改运动;武汉大学文、法两院有600师生、华中大学有1000余师生下乡参加土改运动。各级领导、广大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通过参加土改,了解农村实情,密切了党与广大农民的关系,全党更加重视农业生产、更加重视农村工作。
新区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农村民主政权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农村阶级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运动繁荣了农村经济,改善了农民生活,巩固了革命政权,使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有了较大发展。这场伟大运动,对新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和总结这场运动,研究和借鉴它的历史经验,对于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和农民的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央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