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人民生活的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经验——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例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太原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小康状态下的消费结构(1992-1998)

  市场经济的实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人民的消费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以后,北京城镇居民家庭来的恩格尔系数降到50%以下,并且再没有返升到50%以上,这表明北京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已基本上进入了小康型时期。消费结构层次升级,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日益下降,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北京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已改变了过去单一化、雷同型、齐步走的状况,而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在处于低层次和较低层次的消费结构时,居民消费首先追求的是数量,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而这一时期居民消费从“追求数量扩张”开始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这是消费层次提高的一个重大变化和质的飞跃。具体来说,就是消费结构逐步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过渡。“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制订的小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测算,1997年北京市的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8.7%,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进入小康。” 即使由人们的主观感觉来看,有一半以上的北京城镇居民也都认为自己的生活进入了小康或者比小康更好的阶段,“1998年1至9月,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59元,人均消费支出为5265元。10%的被调查家庭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属‘富裕型’,51%认为属‘小康型’”。

  小康型的消费结构,是合理的、较高层次的消费结构,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的追求不但是吃好、穿好,而且要住好、行好、玩好,即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今天的北京人,比以往吃得更好,穿得更漂亮,用得更高档,玩得更现代,生活得更充实。” 从有关统计资料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京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这样几个特点:(1)各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2)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3)文化教育娱乐及保健消费支出上升较快。(4)家庭用品消费支出仍有相当增长。(5)居住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在平稳中有所上升。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自然也与国家消费指导思想的变化有关。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以生产为主的增长方式、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方式和以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1992年以前,中国实行的基本上是以生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此后逐渐开始向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由此引起了国家对居民消费指导思想的新变化——从鼓励适度消费到实行刺激消费。尽管这一时期初期,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央政府还要限制消费基金膨胀,1994年国务院曾“向各地区、各部门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和加强现金管理的通知》”。 但是,这不久中央政府的政策就变成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996年以来,国家已连续6次下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仅1997年3月至今,就连续4次降息”。 稍后,为了刺激消费,中央政府又推行了信贷消费政策,“加快发展消费信贷,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支持居民购买住房和大件耐用消费品”。  基于这种变化,有人提出消费力也是生产力,“当人们的消费需求被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限制住时,生产力也就难以发展。只有当人们有了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才能刺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

  在消费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一时期北京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化、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化、从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结构呈现多层次化、多样化,比如,以消费能力为分类标准来看,有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等,这种消费能力的多极化又带来消费取向的多元化,“富裕型家庭的消费取向已指向汽车、住宅;小康型家庭的重点则在提高生活质量;温饱型家庭的消费重心在基本生活必需品;而贫困型家庭的重心则取向‘节约’。”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股份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不同的分配方式造成不同的收入水平。二是随着工资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走向市场,工资档次拉开,特别是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四、结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