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从这一时期北京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小康生活在北京已率先实现。“根据‘小康’标准进行测算,1998年,全市已经实现小康标准的98.76%,可以说,首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基本达到‘小康’。”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她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北京“小康社会”某些指标的率先实现,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生活消费状况是人民生活水平最直接的反映;同时也是人民对一个政府或一种建设方案评价的最感性的标准。吃穿住行,这似乎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是人们在政治上决定取舍的重要根据。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却能够不断地取得成功,大概与在改革过程中象邓小平所强调的那样比较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有决定性关系。在社会主义框架中,同样能够生活得好,而且会更好,人民也就不想冲破这个框架了。苏联和东欧原来意义上的共产党之所以失去政权,大概就是由于没有象中国这样切实地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中共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 所谓“不断提高”,就是从一个层次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持续地不断地递进。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发展中最能动的因素是“人”,只有充分满足了作为“人”的种种需要以后,社会才能够获得真正强大的动力。同时,对于一个执政党,人民只有切实感到在他的领导下生活得越来越好,才会坚定地给与支持和拥护。因此,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的生命存在“不断”得到优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执政的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也是作为执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要诀。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