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改革发展的性质
中国改革发展的政治经济性质是目前最重大、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对中国增长前景的评价虽然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将近30年来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总体经济规模扩大了几倍,中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变化的专论一般主要衡量中国经济业绩,或者描述中国变成自由市场经济的过程。但是,一个必然产生的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发生数量变化过程中,社会性质是否也出现了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由于海外的中国研究不受“不谈姓资姓社”的限制,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一直比较活跃。
在海外,这类问题一般被归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变化”或“变革”是海外中国研究普遍认同的核心词汇,不同意见和辩论集中在这种变化或变革的性质、中国经验的后果、以及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意义等。以下几种看法具有相当代表性。
(1)中国是从计划到市场转型的国家。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取代了国家成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转型经济一说通常不谈“姓资姓社”问题,而是把计划、市场作为社会的基本特征。按照这种标准,中国和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上不存在本质区别,都是从计划转向市场。如此看来,这种观点对中国改革的性质判断实际上相当明确:中国近期的同类是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远期的同类是发达的市场经济。
(2)中国是发展主义国家。所谓发展主义国家指的是,国家把经济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不遗余力地推动高积累和工业化,把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维持经济的高增长上;国家不但有发展国家经济的强烈愿望,而且能有效地推行必要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在这个方面,中国主要借鉴了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的经验,充分利用了强政府的优势,取得了高增长业绩。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差别主要不是社会制度,而是经济发展程度。
(3)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关于中国正在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观点明显占据主流。人们认为,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今天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以私有产权为基础、以雇佣劳动为支撑的市场经济,无论对此是赞扬还是反对,只要承认这个现实,就很难得出另外的结论。在这个问题上,分歧主要在于中国正在建立的是什么类型的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被认为是加快步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变成一个被国际资本开拓的市场。中国的改革发展,确实是“补”资本主义之“课”,也就是重新开始被战争和革命打断的资本主义世界进程。
日本许多学者也认为中国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今后将以不可逆转的趋势继续向资本主义道路前进。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国有企业民营化、承认并奖励私营企业、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和压榨农民、贫富分化严重、允许私营企业家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衰落等。日本还有人认为中国当前处于资本主义初期,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当然,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把中国归入以上三种类别之一。这些研究或者认为中国自成一类,或者认为中国国内现象纷纭繁杂,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加以概括。摇摆不定的观点提出了诸如“后社会主义的中国”的说法,但这种观点事实上把中国看作非社会主义。
导致一些人在中国“姓资姓社”的判断上游移不决的一个根据是,在经济领域出现重大转变的情况下,中国改革20多年来仍然维持着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结构,政治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有人或者从维护“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出发,希望这个事实能够驳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说法,或者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不能说目前已经失败。中国社会演变的方向和性质还存在多种可能性,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将取决于未来的政治和社会斗争。
四、中国出现拉美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