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是主要动力,工业化的程度通常作为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在当前经济与社会形势急剧变动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无锡是一个没有什么工业资源、也没有什么特殊政治和地理优势的城市,但自1895年诞生了第一个现代工厂以后,在短短100年的时间中,却成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本文以无锡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线,力图分析地区工业化的基本矛盾,探讨其发展规律,为地区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提供实践与理论借鉴。
一、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累积、集聚的历史过程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生产诞生以来经济结构不断变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进程。无锡工业化开始于十九世纪末期,一百年来历尽曲折与艰辛,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无锡的工业化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艰难起步阶段(1895年—1949年):随着清末洋务运动的开展,无锡成为国内最早发展现代工业的城市之一,自1895年无锡第一家现代工厂——业勤纱厂诞生,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这一时间段中,无锡工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粮食加工、纺织、缫丝三大支柱产业,出现了以荣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代表的企业集团,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在抗战前成为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青岛、无锡)之一。1928—1937年,无锡生产总值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列全国第三。在当时六大工业城市中,无锡的工厂及资本数居第五位,工业产值居上海、广州之后,排第三位,工人数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当时,仅荣氏集团的面粉产量就占全国三分之一,荣氏集团纺织厂的布机产量占全国的29%。虽然无锡工业在抗战期间遭到极大破坏,但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无锡工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曲折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的第一个十年,通过调整公私关系,无锡工业经济高速发展。根据当时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建立机械、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出现了动力机厂、水泵厂、钢铁厂、橡胶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49亿元,到1958年突破10亿元。1958年后由于国家当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失误,无锡工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但在大动乱的艰难条件下,善于理财的无锡人,坚持经济建设。特别是开展了“计划外协作”,即地方企业与社队企业自发地互通有无,协作购进国家计划外的原辅材料,并销售产品。这种在当时颇受争议的协作,促使无锡工业在困难的境地中继续发展,并使无锡经济在全国领先一步走向了市场,也促使了无锡乡镇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在这期间,无锡工业进行了第二次结构调整,重点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行了专业化生产。调整后,轻纺工业门类齐全,配套水平较高,电子仪表工业脱颖而出。到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5.41亿元,是1949年的27倍。
3、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乡镇企业大发展,无锡成为乡镇工业的发祥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1978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产值10.89亿元,到1998年全市乡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425亿元,乡镇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23.52%上升到70%。在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城市工业也实现了大发展,无锡工业进入了第三次调整期。无锡的轻纺工业、机械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轻工电器产品名噪一时,出现了菊花电扇、红梅收录机、长征自行车、锡字牌油泵油嘴等一批名牌产品。到1990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51:49,一二三比例为11:67:22,初步形成了轻重工业比例、生产和消费比例、工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比例协调的良好发展局面。
4、全面提升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20年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锡工业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无锡工业开展了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企业重组、产品重组和资产重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无锡工业进行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布局调整,基本完成了国有及集体企业所有制改革,一批大中型企业从主城区迁往各类开发区和市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达到36.4%。无锡共有上市公司30家,累计从证券市场融资140多亿元,上市公司总数和融资总额均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成为全市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及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园区建设和发展园区经济在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市85%的利用外资落户在园区,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来自园区。世界500强中已有58家企业落户无锡,一批高、新、尖的电子、机械类现代制造业企业成为无锡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纵观无锡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得出以下几条基本结论:1、工业化是一个量不断扩大的过程。工业企业数量由少而多,地域分布由点到面、由城市而农村不断扩大。第二产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无锡第二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1949年为28.1%,1978年为68.3%,之后保持在60%上下浮动。第二产业吸纳了社会大部分的就业人口,1978年第二产业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为33.1%,到2003年达到57.5%。2、工业化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引进仿造到自主开发,从配套协作产品到终极产品,从寻找市场空隙到发展壮大支柱产品,从“小打小闹”到规模企业集团,这就是无锡产业不断升级的轨迹。工业产业层次由低到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业结构由轻变重,现在又出现由重变轻的趋势。无锡从传统的轻纺加工工业为主的初级加工工业,转向机械、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并呈现出向代表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电子信息业、精细化工业等转变的趋势。3、工业化是一个人才、技术、资金在第二产业不断集聚的过程。由于工业相对于农业的高效益,及工业本身应对日益激烈竞争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增加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社会各类资源不断向第二产业集聚,工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度也不断提高。4、工业化也是一个地区工业各门类之间有机整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地区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过程。长期的相关产业的资源流动和集聚,在一个地区就会形成上下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链,生产率成倍提高,产生产业集群效应,这就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固而持久的支持。无锡即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轻纺工业、机械加工业等。
二、工业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