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江苏利用外资实践的回顾与思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贾轸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经济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成就江苏经济快速发展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20世纪70—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曾经创造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辉煌;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而吸收和利用外资则是开放型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持续、大规模地利用外资,是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拟对江苏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作用及其经验作一回顾与分析,丰富、深化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认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一、江苏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江苏位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具有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明显的区位优势,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与世界处于隔绝的状态,江苏自然也没有对外开放的可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的方针,国家出台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决策惠及江苏,江苏对外开放包括利用外资才出现转机,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苏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历程与全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联,大体上可以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前的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是:伴随全省对外开放布局的展开,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途径和形式,初步奠定了利用外资的基础。江苏利用外资始于 1978年,当年与外商签订补偿贸易项目2个,协议外资245万美元。1979年国务院发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江苏也开展了一些“三来一补”,但这种形式没有很大发展,很快便转向举办“三资”企业直接利用外资的形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于1981年4月。1984年4月,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江苏南通、连云港也在其中。1985年2月,中央决定开放长江三角洲,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及其所辖12个县(市)列入长三角经济开放区。1978年到1985年,江苏开放地区逐步扩大,但在时间短,法规、政策不完善,缺乏经验情况下,外商来华投资有所顾虑,引进外资数量不大。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只有2.2亿美元,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3家,协议外资金额1.07亿美元 。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及实施办法,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外商投资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有所改善。1988年1月,中央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盐城等4个市及其所辖19个县(市)和南通、连云港所辖9个县(市)被列入沿海开放区。由中央授权,省政府先后分几批批准沿海1199个乡镇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业卫星镇。 这样,江苏就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多层次、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投资环境的改善,为利用外资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条件。1986年至1990年,全省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1745项,协议外资总金额  20.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门.84亿美元,后者是前八年的5.3倍。其中,新批准对外借款项目  703个,协议总金额 11.8亿美元,占全部协议外资总金额的 55.3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1042家,协议金额 9.03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3.76亿美元 。虽然对外借款仍占协议利用外资总额一半以上,但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不过要指出的是,在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轻纺项目多、中小项目多、县及县以下项目多、港商投资项目多的“四多”现象比较突出,反映了利用外资总体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以1990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起点到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是江苏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借力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势头,依托蓬勃兴起的各类开发园区,利用外资总量激增,领域拓宽,方式转变。浦东的开发开放,给江苏扩大对外开放带来了机遇。江苏及时作出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积极建设陇海沿线“三沿”战略部署,与之呼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掀起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热潮。1994年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把经济国际化作为江苏实现发展目标的三大战略之一,对外开放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热潮中,经国务院批准和授权,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包括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新加坡合作建设的苏开;工业园区和自费兴办的昆山开发区。在苏南,东起邻近上海的昆山、太仓、吴江,西至无锡、常州,形成一条与上海浦东在产业、投资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接轨的开发带,迅速在打浦东开发开放时间差、层次差上赢得了一批外资项目,打开了江苏利用外资的新局面。“八五”时期,全省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项目数、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比“七五”时期增加 14.45倍、17.49倍和 9.28倍,其中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分别比“七五”时期增加 26.04倍和 33.77倍 。在沿海各省市中,江苏实际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外商直接投资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大幅上升,间接利用外资比重已降到10%以下。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九五”期间,江苏认真贯彻国家“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虽然有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由于应对措施及时、有力,新批外资项目数比“八五”时期虽然有所减少,但协议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仍然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协议利用外资47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15.5%和113.3% 与“八五”相比,‘“九五”期间在利用外资的方式、领域上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主要是(1)招商引资由被动全部吸收开始向有选择、有重点的方向转变,第一、第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吸引的外资增加,开始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2)外商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为主向外商独资为主转变。1958年外商独资企业只有两家,1990家增至31家,占当年“三资”企业0.17%。2000年新批独资企业数、协议外资和实际到帐金额分别占全省外商投资总额的 53.4%、62.2%和 59.3%。 (3)投资单体规模扩大,水平提升。‘九五”期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每家企业协议金额达4236万美元,比“八五”时期高出2.8倍,其中1000万美元以项目(含增资项目)1286个。截至1999年底,有135家著名跨国公司来江苏兴办企业425家,其中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中方合资建设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额这达26.5亿美元,是国内利用外资金额最多的企业之一 。 “九五”时期的这些变化表明,江苏利用外资在总量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合理性、有效性在增强,质量有了提高。

  第三阶段,以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江苏利用外资进入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初步显示的特点是,在保持利用外资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主动承接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服务业紧跟的趋向明显。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资本又一次青睐沿海地区。江苏为迎接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在更高的起点上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为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增创新优势。沿江各市、县,特别是各类开发园区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跨国公司、整机企业和重量级项目上。通过抓住龙头企业,纵向延伸,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横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加上一批研发机构的进入,利用外资总量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2003年两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102个,协议外资金额504.77亿美元,其中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73个,实际注册到帐外资261.86亿美元。2003年,协议和实际到帐外资的规模首次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这两年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产业引人注目。一是电子与信息产业,吸纳外资达112.48亿美元;二是服务业吸纳外资67.93亿美元。这样的投资集中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苏州地区,以台商为主体的IT产业链已聚集了7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的笔记本电脑逼近1000万台,约占全球的1/4,苏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与苏州地区交相辉映的是,沿江制造业、重化工产业带正在形成。

  20多年来,江苏利用外资总量由少到多,水平由低到高,领域由窄到宽,己经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截至2003年底,除政府借款项目外,全省累计批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7297家,协议外资金额1507亿美元,实际到帐金额776.7亿美元;累计有近17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江苏投资700多个企业 。江苏特别是苏南及沿江地区正在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热土,全省己基本形成与国际分工互接互补的产业体系,形成与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扩大开放相配套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 ,为未来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利用外资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