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有企业改革根本标准的科学内涵
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领导干部甚至省部级领导干部奉行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提出“生产力至上论”,用一个“有利于”取代三个“有利于”,只要发展生产力一切都是手段。 一些学者也认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本质上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 。凡此种种,如果不是故意曲解的话,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一)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在逻辑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和第一的原则,始终认为第一个“有利于”是第二、第三个“有利于”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力量,第二、第三个“有利于”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第一个“有利于”。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深刻总结了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来忽视生产力发展的这一“最重要的一条” 历史教训、深刻总结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基本的成功经验之后,邓小平于1986年4月4日提出、并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和深化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思想,而且,他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其中最根本的和第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背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原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在逻辑之中,邓小平始终认为,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相反,如果导致两极分化就不能解决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富裕问题,结果必然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人类历史的主人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的观点,也表明第三个“有利于”对第一个“有利于”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在“三个有利于”的内在逻辑之中,邓小平始终认为,第一、第二个“有利于”与第三个“有利于”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邓小平又从反面论证指出,生产力发展缓慢,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标也会落空。 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社会全面进步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的辩证统一。它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其他方面的思想,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思想,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
在认识和处理“三个有利于”的内在逻辑的时候,我们当然要切记发展生产力是“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原则,否定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三个有利于”,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防止走向以第一个“有利于”淡化和取消第二、第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至上论”的极端,发展生产力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中的根本标准,但不是惟一标准。脱离“三个有利于”标准所内涵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方向,片面地谈论发展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标准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割裂“三个有利于”之中发展生产力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在联系,从长时期来看,其结果终将破坏生产力发展、削弱国家的综合国力、导致两极分化,必将葬送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主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