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有力地说明,即使存在着挫折和失误,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特殊时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正确的时候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错误的时候就不代表了。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就是认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本文仅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其原因,进行一些分析和论证。
从总体上来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数字,1967年至1976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6.8%,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1%,其中工业为8.5%,农业为3.3%,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4.9%。具体考察“文革”时期每年的经济指标,除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和1968年比上年下降4.2%外,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
从工业方面看,1976年与1966年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化肥增长117.7%,水泥增长131.8%,机床增长186%,汽车增长141.9%。从农业方面看,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前提下,1976年粮食产量比1965年增加47.2%,人均粮食产量增加33千克,由272千克增加到了305千克。
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目标看,1966年至1975年执行的“三五”、“四五”计划,是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1964年召开的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78年,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已经从1952年的43.1:56.9,变为75.2:24.8, 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始阶段。1979年国庆,叶剑英在代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指出:“目前,全国工业企业达到三十五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三千二百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二十五倍。从我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二。”“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文革”时期的统计数字是否可靠呢?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指出:“现在公布的十年内乱期间的数字,尽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数字来之有据,又经过反复核对,可以说是基本可靠的。” 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动荡的环境中,我国国民经济依然向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建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物质技术基础,是“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自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关于这种经济体制自身的优劣及对中国经济的正负两方面影响,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不再赘述。本文要阐明的是在“文革”的环境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研究表明,社会主义的传统计划模式是一种几乎完全由国家进行管理和控制、依照计划发展的经济类型。计划经济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通过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以较低的成本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调配资源和劳务;能够最大限度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服务于国家在特定阶段的一些巨大而有利国计民生的目标,以满足特定时期紧急和压倒一切的需要。在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以及军事工业发展中,计划经济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在“文革”时期,计划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计划经济本身重视工业发展,这就从制度方面保障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1966—1975年通过实施“三五”和“四五”计划,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计划经济通过政府行为的强力干预和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动乱,为经济发展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航空航天工业建设为例,“文革”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央军委多次过问,甚至发出紧急通令和实行军管,保证了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部门经济在动乱中仍然相对有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架自行研制的运输机和直升机,都是这个时期生产出来的。
二、“文革”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力排干扰、坚守岗位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