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革”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力排干扰、坚守岗位的结果。
“文革”期间,从总体上来说是动乱的年代。但是,这种动乱在时间、地点、单位和程度等方面是不平衡的,1969年以后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在计划轨道上的。综观“文革”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出,剧烈动乱的时期较短,小动小乱的时间较长;领导机关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受到严重冲击,多数基层单位和经济部门尤其是农村,还是相对稳定的;广大干部群众仍在坚持生产,自觉地为国家建设继续贡献。从开国元勋到普通群众,处处都可见到这种感人肺腑的事例。彭德怀在身陷囹圄、屡遭批斗的情况下,仍然惦念着国家建设。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国际市场镁供不应求时,提笔给周恩来写信,建议对自己以前看到的安顺场石棉矿渣进行利用,并说明这种矿渣“加工后即成钙镁磷肥,用于农作物的底肥是很好的” 。归国华侨、著名飞机设计专家陆孝彭被诬蔑为“反革命”、“特务”,多次遭到审讯、批斗,但他想到的仍是还没有完成叶剑英交给他的试制“强—5”喷气式飞机的工作。他在被勒令写交代“罪行”的纸上,继续论证着“强—5”的技术遗留问题和今后的提高发展方向 。水稻专家袁隆平在被剥夺试验权利,试验室的稻种几次被人捣毁的情况下,仍然冒着危险在阴沟中秘密地进行着籼型水稻杂交的育种工作 。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坚持生产、自觉抵制动乱,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尽管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但是仍然在艰难中缓慢前进,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就。
三、“文革”时期的“抓革命,促生产”,保证了经济建设没有长期出现大的冲击和停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