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冷静处理中外经济关系为调整助力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之间分歧逐步发展扩大。1959年6月20日 ,苏联方面通知中国政府,停止向中国继续提供核技术资料及技术援助。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又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召回全部苏联专家。此举使我国的经济困境更加严酷。事实表明,中国的经济已不单是一个国家的事情,经济调整必须考虑中外经济关系。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援助政策均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有所转变。
首先,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的重心再次发生了转移。与50年代之初外贸重心转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相反,这次是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再转回到资本主义国家。1958—1965年中苏贸易总额由15.39亿美元骤降到4.07亿美元 ;1960年中国将对外贸易目光转向资本主义国家以后,从1961年开始,中国在除美国以外的两个主要西方市场——日本和西欧,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进口成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的工作可以说是从1962年开始的。 同时,1961年,我国开始克服重重阻力从加拿大进口粮食,1961年1月27日,双方签订了第一笔6000万美元小麦买卖合同。其后,中国政府又提出希望使用加拿大贷款大批购买小麦,恢复中加正常贸易。 到1965年,中国大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对外贸易总额到1965年迅速回升到42.45亿美元,比处于谷底的1963年增长59%,比1957年的31.03亿美元增加了36.8%;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次,在对外经济援助方面,我国在调整期间除继续大力援助朝鲜、越南、蒙古、古巴、阿尔巴尼亚外,还开展了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但是方针政策有所调整,减少了无偿援助的比重,增加了贷款的比重。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既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荷,又为此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地位,改善国际环境打下了基础。
六、调整的历史局限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