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庆工程对改变首都城市面貌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解放以后到1958年,北京共盖了2100万平方米的新房,其中城内共新建了各种房屋513万平方米,占全部新建筑的1/4。 城里看不出改变面貌,“城外一片新,城里一片旧”。彭真说:“北京城应该加以改造了。盖了那么多房子可是北京城内还是那么烂,与周围很不相称。” 经过国庆工程的建设,十年大庆时的首都面貌,尤其是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焕然一新。首都建设者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使北京解放前“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情景有了根本改变。
通过国庆工程诸多项目的建设,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由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从规模上、建筑艺术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革新。原来广场上有众多纵横交错的电线网,在扩建过程中预埋了110公里的各种地下管线,使扩建后的天安门广场找不到一根高架线,显得非常整齐美观。同时,完成了东长安街的道路改建工程和由东单到西单的地下管道工程。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内城区的有轨电车线路全部拆除,同时增加了数百辆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使国庆工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效应。
为了配合中央的决定,首都的市容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整顿的重点放在城市主要干道,特别是外宾来京和在京参观游览的道路。相关的工作内容主要有:植树绿化,整修道路,整理马路两侧的棚户、摊贩、广告牌、标语牌、指路牌、交通牌;粉饰部分沿街楼房的墙面,拆除一部分破烂的沿街房屋,包括当时还遗留的解放前修筑的碉堡。
首都的改建与扩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严重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投资。在当时主要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并且城市人口不断迅速增长的情况下,还不可能进行彻底地全面改建与扩建,以完全满足市民对住宅、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距离一个完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还很远” ,城市面貌的根本改观不可能由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完成。虽然如此,国庆工程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和都市面貌的改观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北京的城市中心和重心,由历史上的皇宫转移到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成了首都的核心地带,真正体现了人民是主人的规划思想。在历史上,天安门广场作为皇宫的前院采取了一种狭长、封闭的形式。广场东西两翼各有一座“三座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南北有中华门和天安门,这四座门之间由红墙相连,围成了一个封闭的广场。这种形式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现代生活相矛盾。解放以后,北京市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多次局部改建,但由于涉及到很多方面,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一直不彻底,不足以根本改变广场的面貌。1958—1959年的国庆工程,在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别建起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物,不仅体现了新的规划思想,而且建筑面积超过了旧的皇宫建筑群。宽阔的广场,宏伟的建筑,使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城的中心,根本改变了北京的城市格局。
(二)国庆工程落成的一批公共建筑,使北京作为首都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了加强,这些建筑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和平解放以来,北京坚持“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除了发展生产,还需要更好地为中央服务,为全国人民服务。国庆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建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他工程也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时期,“十大建筑”成了首都的重要象征,促进了首都功能的完善和发挥。诚如彭真在答谢人民大会堂和密云水库建设者时所指出的那样:“北京是首都,需要有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主要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工厂,来鼓舞和动员人民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国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市破旧的面貌,成为北京大规模改造旧城的开始。北京市在解放以后虽然修建了一定数量的新建筑,但为了避免大量拆房,新建筑绝大多数分散在城外。作为城市中心的旧城,则是从1958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改建,在市中心以及重点路段,配套进行了许多重点市政建设。北京市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1958年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提出,从当年起有计划地改变这种状况。当时市委曾考虑,通过每年拆100万平方米的旧房、新建100万平方米的新房,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城区的改建。国庆工程的修建,揭开了北京改建旧城的序幕,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体现了改变北京城市面貌的战略意图。
四、国庆工程与“大跃进”时期基本建设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