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苏贸易的开展与争取外援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制定的外贸政策指引下,50年代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克服了重重困难,冲破了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由于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中国外贸工作的重心也随之偏向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夏刘少奇访问莫斯科,同苏联政府商议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中共建国后的经济建设问题。1950年初毛泽东、周恩来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中苏贸易和苏联对华援助问题。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在克里姆林宫与苏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年4月19日中苏两国又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此后,双边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苏联成为50年代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按照《中苏贸易协定》规定,中苏双方政府将根据贸易议定书“保证货物之供应”,贸易价格“皆按世界市场价格之基础规定以卢布计算之”。 《中苏贸易协定》成为后来中苏开展经济贸易往来的根本依据,为中苏两国后来签订的一系列有关议定奠定了基础。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协定的实施,中国对苏贸易迅速扩大,对苏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50年占29.8%,1955年达到57%。 50年代中前期,我国对苏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额的一半以上,而其中成套设备进口又占60%以上。
1953年5月,李富春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等八个文件。在协定和议定书中,苏联承诺援助中国建设91个项目,再加上1950年中苏签订的协议当中规定的苏联将向中国援建的50个项目,共141个。1954年9月,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两国于10月12日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苏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亿二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和《中苏关于苏联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15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中苏双方签订的这些协定,构成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的主体,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项目共达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建设项目成为“一五”计划的核心。这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填补了我国工业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原有的工业水平。此后,中苏又签订了三个协定,包括苏方向中国出口158套成套设备、64个单独车间、研究所及装置。1956年4月7日,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新建55个工业企业的协定。至此,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的工业企业的协定数达211个。苏联向中国提供的这些成套设备,对于中国基础工业的建设与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苏贸易和苏联对华援助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1、中国50年代初的对外经济贸易与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政治立场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世界上两大阵营的对抗,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领域延伸到经济、贸易领域,因此,中国当时的外贸易具有强烈的与美抗争的意义。正是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对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占绝大部分。但是,50年代中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不完全是单一的对苏贸易。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不能将中国变为国外消费品的市场,受制于人。因而,中国在与苏联及东欧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途径与其他国家接触,希图拓展对外贸易渠道,增强中国经济实力。
2、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虽以重工业为主,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交通、化工等等,但援助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向新中国提供国防军事装备。抗美援朝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用品和军事装备,并协助中国建立了一些军工厂。苏联援华项目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军事工业。这一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的军援贷款占苏联对华贷款总额的61﹒5%”。 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全部是重工业,绝大部分是中国新兴工业部门的企业,其中国防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选择和建设156项工程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填补中国工业的空白,改善工业的部门结构,提高工业建设的自力更生能力,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中国虽然从苏联得到了大量援助,但总体上看中苏贸易是互惠互助的。中苏两国的经贸往来,并不是苏联单方面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和经济合作,对于苏联提供的经济援助项目、工业产品和军事援助以及以贷款形式提供的所有设备和物资,连同利息在内,中国都是用物资、可以兑换的外汇和黄金偿付的。在这些用来偿付的物资当中,许多是苏联急需的战略物资,如钨、锡、锑等稀有物产,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此外,中国还向苏联输出一些苏联所没有的初级产品和消费品,如苏联当时所需的橡胶就是由中国进口或通过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中国从1953年至1957年的五年内共提供1﹒56亿美元的自由外汇给苏联。 这个时期中苏双方的经贸交流大体上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通过两国间正式的贸易渠道使两国在交换方面达到大致平衡。
4、中苏贸易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新疆与苏联的贸易往来。新疆与俄罗斯有着很长的边境线,通商条件便利,自古以来就有经贸往来。在中国与苏联签订的许多贸易协定中都包括新疆对苏贸易部分。当时苏方向中方提供的第一批各类经济建设物资,就是由新疆边境口岸代为接收的。1951年新疆对苏全年贸易总额达到7750万卢布,总货量约6万余吨,比上年增长35﹒37%。1952年新疆对苏贸易进出口总额为9616万卢布,比上年增长20%。 建国初期新疆对苏贸易发展迅速,使中国境内的农畜土产品得以大量出口,换回了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种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改善了中国境内的市场供应,不但促进了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力支援了内地的经济建设。
5、此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较少,内容比较单一,但外贸形式还是比较灵活的。50年代中前期中国对外贸易紧紧围绕着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展开,战略意识很强。从一五时期至二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东欧援建的108个成套设备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中国则向苏联及东欧提供必需的战略物资和农产品。双方贸易产品的内容相对单一,但贸易形式多种多样,两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以货易货、记账贸易、边境贸易、转口贸易等贸易形式,虽和国际惯例不相符,但切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提供了经验。
三、建国初期对苏贸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