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国初期对苏贸易的影响
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中国对苏贸易政策措施得当,发展态势良好,双方基本上保持了平衡互利,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新中国建立到50年代中期,中苏贸易额不断增长。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中苏贸易额占中国对外总贸易额的30%,达到33844万美元;1953年为125823万美元,占56﹒3%;1955年为178985万美元,占61﹒9%;1956年的贸易额比1950年增长近6﹒5倍。
在新中国对外贸易的筹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老一辈革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周恩来,作为政府总理从外贸政策制定到贯彻落实;从分析国情到亲自赴苏谈判;从国内外贸机构与干部的设置到苏联专家的生活安排和使用,日理万机,事必躬亲,为新中国外贸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的外贸思想成为新中国制定外贸政策的重要基础之一,他的出色的工作使我国的外贸政策措施得以很好的贯彻实施,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内经济建设的进行。
在建国初期的经贸活动中,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对中国提供了很大帮助。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主要商谈一五计划问题。中国一五建设的指导思想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和建议,着重抓了由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工程项目,这些重点工程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苏联为了帮助中国搞好建设,向中国派出了许多专家。据统计,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的苏联专家有1093人。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专家人数持续上升,1956年达到高峰,有3113人,其中技术专家2213人,经济顾问123人,科学和文化领域的顾问、专家403人,军事顾问和专家374人。 苏联来华的专家、学者、顾问为中国经贸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苏在经济领域里的密切合作,推动了新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工业集中于沿海的局面,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批门类较齐全,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项目,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新式机床制造和发电设备、矿山设备、高级金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新的工业部门。新式工业的建立并投产,使原有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技术性能的不断改善,工程技术人员人数迅速增加,工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5﹒7%。其他技术指标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和苏联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工业生产水平提高了近半个世纪,当时援建的一批企业至今仍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由于充分利用了东北和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使新中国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0年代初对苏贸易的顺利开展,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与苏联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争取苏联的对华援助,不仅是一五计划顺利开展和实现的坚实保证,使中国建立起初步的工业化体系;而且这一时期建立的工业企业后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苏联的援助,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军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加强了我们的国防力量。飞机、大型军械的制造业、导弹的研制等等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其战斗能力和防卫能力得到了增强。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初步奠定基础,可独立自主的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建国初期对苏的经贸往来和苏联对华援助,在其他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一批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在苏联的帮扶下也有了长足进步。参加苏联援建项目的许多中国的厂长、工程师、技术骨干都在苏联受过培训,中国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在苏联专家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从苏联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奠定了科技和人才基础。
当然,建国初期的对苏贸易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