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建国初期的对苏贸易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和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被中国移植后,虽然有利于前四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但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很快显露出来,它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世界潮流接轨的障碍。单就外贸体制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照搬苏联的外贸管理体制,逐步形成过于集中,统得过死的计划机制,走上日益僵化、责权利不分、产供销脱节的外贸道路。我国现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和扬弃。
其次,苏联在对外政治、经贸交往中总是以本国利益为先,这种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在对华贸易中也有所表现。如在与新疆贸易问题上,在东北问题,尤其是中东铁路和旅顺军港问题上,表现就很明显。斯大林在谈到东北问题时曾提出要求:要中国承担义务,除苏联人外,不许第三国公民进入和居留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 在苏联与我国新疆的贸易中,初期苏方掌管着我国新疆出口商品的检验权,常随意压低商品的品质等级;即使在援华项目中,一些项目的核心技术仍对中国保密。60年代初,当中国不听从苏联的指挥棒时,苏方中断援建项目,撤走大批专家,亦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的色彩。
总体看来,建国初期对外贸易事业的拓展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与前对苏联的经贸往来,对新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苏联的经济援助对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也由一些消极影响,但与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帮助相比,显然居于次要地位。
在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独立自主地拓展了对外贸易,改变了旧中国外贸事业由它国控制,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和消费品倾销地的状况。195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9.55亿美元,超过建国前最高年份1928年4亿多美元。从1952年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比例指数为161.8%,进口额比例指数为133.3%,出口额比例指数为201.1%。从1950年至1956年,中国的年出口递增率达到17%,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地区和国家不断增多。 通过这一时期对外贸易的积极进展,新中国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突破美国的封锁,而且促进了中国与许多国家间的交流互动,使古老的中国走上了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应该对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制定的外贸政策和建国初期我国对苏贸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公正的评价。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