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泽民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阐述了“三个文明”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理性层面,展开为系统化的“三个文明”学说。“三个文明”学说是对“三大要素”思想、“两个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1、对“两个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认识高度出发,江泽民提出了两个“不能动摇”,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这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这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硬”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两个文明”理论框架内,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创新之处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二是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强调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2001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以德治国”概念的提出,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
2、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三个文明”。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学说是在“三个要素”思想和“两个文明”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方面,“三个文明”学说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来分析一定社会的文明状态;另一方面,它又从人类实践的对象化成果角度来系统分析一定社会的文明构成,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目标,其总的理论表达式为“一定社会的文明=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即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就此而言,江泽民的“三个文明”学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理论。不仅如此,它更从理论上回应了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后,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烈实践要求。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胡锦涛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