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锦涛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学说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继续坚持并发展了“三大文明”思想,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强国富民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要义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其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就业压力上升、收入差距悬殊、投资规模偏大、土地供给紧张、资源约束增强、环境污染加剧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思想,即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认真研究制定急需的、基本的和条件成熟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了基础。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认真审议并高票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使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水平。新一届政府努力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建设。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依法行政的六条基本要求和建设法制政府的七个方面目标,其中的核心是: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同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大步骤,对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水平的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设定权限、实施程序、经费保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正是坚持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建设一个为民、廉洁、务实的政府的本质要求。
3、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把实施软实力工程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核心内容是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道德规范等。它的作用是经济规模、基础设施、军事实力等硬指标所不能替代的。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04年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眼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果断地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在软实力中,人的素质最关键。人的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也包括道德水准。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而且是建设小康社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它还可以向全世界展示崛起的中国人民的崭新风尚和精神面貌。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005年2月20日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深刻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他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表明党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和社会文明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宽广了。
综上所述,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将在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中获得更多的时代性内容和崭新的形式,从而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中共九江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