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制度属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虽然是共同的、一般的,但这些要求的历史内容却不一致,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表面上看是纯粹技术经济的要求,但是,达到这些要求的人类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下进行的,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属性。分清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点和制度属性,有助于认识国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超阶段论,主要表现是在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上要求越先进越好;另一种是把西方发展模式当作一般标准,对不符合西方发展模式的发展形式横加指责,极力贬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有人认为,现在我们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建国头30年实行的计划经济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产方式。首先需要指出,不能说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制约下,由国家宏观政策加以调控的市场经济。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说:“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和统筹的要求,就是计划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 和西方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讲辩证法的,它不承认市场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是在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特别强调指出:“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应该说,中国过去的计划工作有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缺点和错误。对这些缺点和错误要有分析。计划调控作为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形式是新兴事物的萌芽,当然要比资本主义经过了几百年的精雕细刻的市场粗糙一点。因此,对宏观计划调控的一个重要态度,就是关心、爱护、支持它,多进行缜密的研究和试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于我们有利的方面,限制以至消除对我们不利的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认真总结了中国和苏联在计划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注意到了其中不全面、不协调的地方。他说:“他们(指苏联——笔者注)的计划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农业问题,未完全反映,他就吃了这个亏。”“重工业内部的关系,他们说钢是基础,机器是心脏,煤是粮食,把这些平列起来,没有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统筹、协调发展的思想。认真对比和研究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我们就会发现,毛泽东在《十大关系》中的许多辩证思想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贯彻五大统筹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同时,毛泽东认为由于商品生产还存在,价值规律还起作用。1959年,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批示:“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毛泽东强调价值规律,针对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商品经济落后,人们往往不懂价值规律,甚至还有人从“左”的方面企图全面超越商品经济阶段;毛泽东反对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针对的是一些人迷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忘记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同资本主义的不同,只会算经济账,不会算政治账,只会算生活资料账,不会算生产资料账,只有利润眼光,没有战略眼光。这跟前面毛泽东所说的“大仁政”、“小仁政”的关系是一样的。实际上毛泽东是在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范围问题,也是在探索究竟按照什么规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协调和统筹的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发展观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