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学发展观与体现其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国史研究中对社会发展进行量化评价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使用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是西方的SNA框架(GDP指标是SNA框架中的一个主要的、标志性的指标)。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指标体系,也主要是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有关经验和研究成果建立的。应当说,以SNA为主要代表的这些指标比较系统地完整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全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性要求,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SNA框架本身存在不少缺陷,不可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先,单凭GDP的增长并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结合资产存量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变化,就会失去对增长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于我国在增长中财富的有效积累。其次,即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协调地应用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避免某些缺陷,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还有更深层的缺陷:一是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市场化、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摒除在外。二是GDP只能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对反映社会成本则远远不够,因无市场价格,像资源耗竭、生态退化带来的损失也往往不计入。三是一些决定经济变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没有发生交换的自然资源价值等。四是GDP不能告诉大众,经济的公平性如何。它只计算总产出,但不去计算这些产出与财富重新分配的关系。最后,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那样,GDP无法体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高新技术能力。
正是因为GDP指标有众多的缺陷,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和机构从各种角度出发,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目标的尝试,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十几项指标体系。简单地应用西方指标体系,特别是GDP指标,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国史研究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建国头30年的评价和印象,主要是以GDP指标体系为标准得出的。由于GDP指标本身的缺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对建国头30年的评价和印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那个时期许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成就和经验被忽视了和被低估了。在“以人为本”方面,建国头30年的成绩和经验应该大力宣扬、好好总结。
毛泽东在评价苏联宪法中有关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时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 在这些方面,中国建国头30年是做的非常成功的。
中共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就是对以往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反思后提出的任务。从这个方面也可看出,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任务不仅是对统计学界提出的任务,国史研究者也要积极参与这一工作。这是因为,国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政治性很强的特点,能够弥补统计学重生产力轻生产关系、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文化指标的缺陷。特别是,国史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从实践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和理论支撑,也必将对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同过去的评价体系相比,相同点在于两者都要反映发展的一般情况,不同点在于要反映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些新的认识和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 的谆谆告诫,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属性。因此,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一定要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情况——所有制方面、分配方面、宏观调控方面的发展状况,即必须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各种经济成份的比重和构成,反映全体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反映宏观调控更好地使眼前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全局利益的情况(包括环境方面的情况)等等。
本文的分析表明,在建国头30年,我们保证了国家民族的安全,实行了符合科学发展观时代特点和制度属性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体系,在代表时代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科技方面没有落后于人,发展了重工业为后20年的经济腾飞提供了保证和基础,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此,建国头30年的发展,在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方面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当然,我们并不讳言建国头30年发展中的一些损失与问题,但对有些问题要具体分析。在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是否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要不要科学发展的问题,而是历史条件允不允许我们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来评价建国头30年的这一段历史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指导国史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应用科学发展观,国史研究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写出符合历史事实的、与全国人民奋斗业绩相称的、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史,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执政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辑)
|